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建构物语,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提到外墙抹灰,很多人印象中立刻浮现起许多粗制滥造、不可接受的、斑驳的墙面画面。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张图片

常见的令人无法直视的抹灰外墙   ©褚智勇

除了效果外,强调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化的建筑也让抹灰工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然而,外墙抹灰真的没有前途吗?真的要被各种幕墙化构造的板块外墙装饰取代吗?

抹灰,即是在各种形式的墙体上抹覆一定厚度的、粘稠的黏土浆、石灰膏、水泥砂浆、混合砂浆等,待其干燥、固化后,达到保护内层墙体、形成一定装饰效果的目的。

早期的外墙抹灰大多是用于接缝繁多的砌体外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外墙免受风霜雨雪的侵蚀、提高外墙的热工性能、防火性能,同时它也具备一定的装饰用途;内墙抹灰除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墙体外,还能美化室内环境,提升舒适度。

许多抹灰外墙的传统建筑带给我们无限遐想。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张图片

©巩祎临
北京天安门的抹灰墙面+涂料(经常维护翻新)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3张图片

©褚智勇
扬州个园一景——斑驳的墙面视觉效果柔和,显示出历史感、时间感。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4张图片

©LarryLamsa(CC BY 2.0)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5张图片

©fmpgoh(CC BY 2.0)
欧洲某传统建筑凸凹不平的抹灰墙面尽显历史韵味。  


早期的现代建筑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强调整体的现代简洁形式,大面积的抹灰外墙常常是其特征之一。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6张图片

©褚智勇
荷兰乌得勒支(Utrecht)施罗德(Schröder)住宅(1924)
建筑师:Gerrit Thomas Rietveld(1888,6,24~1964,6,25)
化整为零的点、线、面构成让方盒子体块的建筑形式变得异常丰富,不同色彩、整体无缝的涂料强化了不同板片的整体性。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7张图片

©Boris Bauer(CC BY-NC-ND 2.0)
德国Dessau 的Bauhaus(1926)   
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5,18~1969,7,5)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8张图片

法国萨伏伊(Savoye)别墅(1930)©褚智勇
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887,10,6~ 1965,8,27)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9张图片

©褚智勇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0张图片

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59)   ©褚智勇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6,8~1959,4,9)
由于表面裂缝、剥落的困扰,博物馆在2005-2008年期间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工作。现在完成的白色涂料墙面在侧光下显示出凸凹不平的手工肌理,不知道是故意保持那个年代的施工精致度还是计划外的败笔?


由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普及,现代建筑的外墙抹灰常施于平整光滑的保温层上,这时候的抹灰材料更为细腻,抹灰层也更薄,又常称为“刮腻子”。

抹灰的材料成本较为低廉,也是一段时间内外墙饰面的主要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耐候性能、耐久性能更好的外墙材料层出不穷,同时人工劳动力也日趋昂贵,抹灰这种需要现场作业的、强调“工匠精神”的“手工活”在现代外墙饰面中日趋减少,逐渐被各种幕墙化的外墙构造替代。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情感”的追求,在某些国家(特别是欧洲)、某些特定建筑(以多层建筑居多)中,这种人工化的外墙饰面方式又有卷土重来之势。

抹灰的劣势

过于依赖手工,受工人技术、工法的影响大。同时,现场施工还受到自然环境因素(温度、阳光、风雨等)的影响,整体质量控制困难。
材料质量及施工水准不达标时,抹灰层易开裂、易脱落。

抹灰面层或抹灰+涂料饰面大部分时候自洁性一般,流水易形成污渍。

由于其耐候性、耐久性与常见的瓷板、石板、玻璃、金属板材等相比要差不少,抹灰外墙的维护周期更短。

随着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抹灰及涂料耐候性、自洁性等性能逐渐得到改善。

当然,某些时候,对于某些特定的建筑场景,如讲求历史感的传统建筑,一定程度的开裂、水渍可以接受,甚至让建筑更有韵味,但对于大部分现代建筑,会对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抹灰的优势

大面积无缝——与其它分块组合的饰面材料相比,现场整体抹灰的面层(或再加饰面涂料)可以提供大面积无缝的整体效果。同时,它也适合于各种复杂的造型,更适合于表达建筑体块的整体性、逻辑关系,因而也更适合于极简倾向的设计。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1张图片

©Andreas Buschmann(CC BY-NC-SA 2.0,已编辑)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保险协会(国家保险局)办公楼(1932)
建筑师:Sigurd Lewerentz(1885,7,29 ~1975,12,29)
除了入口门洞的变化外,建成于1932年的早期现代建筑已经显示出极简主义风采,抹灰墙面更是强化了极简的效果,让人更将注意力放在舒适的虚实比例上。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2张图片

© Marcus Bleil(CC BY 2.0)
德国Ulm 市政厅(礼堂和艺术展中心,1993)
建筑师:Richard Meier事务所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3张图片

© 褚智勇
西班牙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1995)
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抹灰(+涂料)墙面形成的整体性效果和小块组合的玻璃幕墙、搪瓷钢板幕墙形成了显著的区别。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4张图片

©Fred Romero(CC BY 2.0)
德国莱茵河畔WIEL Vitra设计博物馆(1989)
建筑师:弗兰克·欧·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2,28~ )
现场抹灰的基层可以提供整体无缝的涂料墙面,建筑的整体性更强、更为纯粹,这也是其它分块拼接的饰面材料无法实现的效果。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5张图片

©Peter Fischer(CC BY-SA 2.0)
德国WIEL Vitra园区的VitraHaus(2010)
建筑师:Herzog&de Meuron
大面积无缝的深灰色抹灰外墙。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6张图片

德国柏林不来梅州代表处办公楼(1999) ©王晓川
建筑师:Léon Wohlhage Wernik 建筑师事务所
抹灰基层+土红色涂料的整体外墙,没有常见的分隔缝。

丰富的手工化肌理——抹灰可以通过灰泥的配方(如骨料颗粒的直径)、不同工具、不同操作手法、不同色彩组合等工艺产生各种纹理的饰面效果。与标准的、“机械化”的、工厂大批量生产的饰面相比,抹灰施工的“手工化”可以产生更多意料之外的效果,让人感受到人类的“情感”。
正是由于如此原因,许多欧洲的现代建筑仍然坚持采用这种传统的具有“情感”的手工工艺。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7张图片

不同质感、色彩的艺术化的抹灰效果  (CC0)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8张图片

抹灰样板制作现场   ©翟景峰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19张图片

© Baumschlager Eberle(CC BY-SA 4.0,已编辑)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0张图片

© Baumschlager Eberle(CC BY-SA 4.0,已编辑)
奥地利Lustenau 2226办公楼 (2013)
建筑师:Baumschlager Eberle建筑师事务所
极简的建筑形式,采用厚达795mm(包括抹灰)厚的砌块墙体以达到保温隔热作用。外墙抹灰采用欧洲常见的石灰灰泥手工化工艺方式(20厚石灰水泥灰泥打底,5厚石灰灰泥抹面。),整体无缝,表面显示出手工化的纹理。
为了追求极简的效果,舍弃了常规的窗台板、压顶板,而是采用了特殊的构造设计。


抹灰又常常和涂料相关联,现代外墙抹灰常涂饰以各种色彩的外墙涂料以增强抹灰的防雨水、自洁性能和装饰效果。

外墙抹灰可以作为独立面层而存在。作为独立面层时,灰泥可以使用自身成分的天然色彩,也可与各种色料混合以产生多种颜色。

一般而言,灰泥与颜料混合后的抹灰(一定厚度内内外同质)由于手工操作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厚薄、密度变化,客观上自然显示出一定的深浅、凸凹斑纹,效果更有“手工味”;灰泥表面再涂刷涂料效果更为均匀,但也更为机械。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1张图片

©巩祎临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2张图片

北京香山饭店(1982)               ©巩祎临   
建筑师:贝聿铭(1917,4,26~2019,5,16)
白色基调中加入局部的灰色使建筑显得淡雅,白色、灰色、黑色也是中国南方传统民居中常见的色彩。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3张图片

©褚智勇(2014)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4张图片

苏州市博物馆新馆(2006)    ©褚智勇(2014)
建筑师:贝聿铭
涂料基层采用水泥压力板,板间接缝的处理是个难题,经过一段时间部分墙面还是显示出裂缝。流水形成的污渍显示出时间的痕迹,应该说还可以接受。当然,这些裂缝及污渍有时又对一些建筑形象产生致命的负面影响。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5张图片

© Alexandre Prevot(CC BY-SA 2.0)
法国Nancy某办公楼(2020)  
建筑师:Joliot Cailleaud SA工作室
大面积无缝的白色抹灰外墙。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6张图片

奥地利维也纳工商与管理大学D4教学楼  ©褚智勇
建筑师:西班牙巴塞罗那CARME PINóS事务所
白色+深灰色的抹灰+涂料外墙组合形成了淡雅的整体效果。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7张图片

©Fred Romero(CC BY 2.0)
法国Lille某住宅侧墙抹灰+绿色绿色形成的大面积无缝效果。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8张图片

©Fred Romero(CC BY 2.0)
法国Lille某住宅的浅驼色外墙+橙色窗洞侧面,简洁明快却让人无比舒服。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29张图片

©褚智勇
奥地利维也纳工商大学(WU)AD管理楼+D3系馆楼
建筑师:伦敦CRAB工作室
整个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其条纹状的色彩变化,颜色从浅米色过渡到黄色、橙色。外墙以水平和垂直安装的天然木板作为装饰,也能产生一定的遮阳效果。按我们的固有思维逻辑,很容易将它与“幼儿园”联系在一起。


成本相对较低——抹灰大多直接附着于墙面基层,无需幕墙化的龙骨等,整体成本更低,特别是对于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及地区。(当然,如果我们意图追求有设计感的抹灰外墙建筑,不应以追求低价格为目的。)

抹灰工艺同样可以用于带有空气流通层的幕墙化构造的外层墙板饰面,这种情况一般是出于追求大面积无缝、更好的外墙热工性能的目的。
抹灰外墙的构造主要应注意减少不均匀流水在墙面上流淌形成的污渍、减少雨水在抹灰层上积聚,因此耐候性、自洁性好的屋檐压顶板、窗台板构造一般是必不可少。

(关于窗台板请参阅过往文章:
是对粗制滥造的窗台说不的时候了!)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30张图片

屋檐压顶         ©褚智勇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31张图片

屋檐压顶         ©褚智勇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32张图片

窗台板         ©褚智勇


除了常规的手工机具抹灰外,现代的喷射混凝土工艺也可以在基层上形成类似于抹灰原理的大面积无缝效果。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33张图片

©褚智勇

重新认识“不靠谱”的外墙抹灰第34张图片

©褚智勇
西班牙巴塞罗那论坛2004建筑(2004,现为巴塞罗那自然科学博物馆。)
建筑师:Herzog&de Meuron
海水般深蓝色的喷射混凝土表皮质感有别于常规手工抹刮抹灰的肌理。


抹灰的质量更多依赖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抹灰材料的配比。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匠精神”的缺失,国内的抹灰外墙鲜有经得住几年时间考验的,抹灰外墙常常成为“低档”的代名词。

相比而言,欧洲质量较好的抹灰外墙据称维护间隔长达10~15年,这说明外墙抹灰这种工艺还是有其生命力的。

抹灰外墙的大面积无缝、手工情感是其它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它也更适合于小型建筑、多层建筑、追求“人情味”的建筑。

对于建筑师来说,控制抹灰质量的唯一方法也就是选择合适的专业材料生产厂家以及长期合作的专业团队。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0 articles)


建构物语 (8 articles)


建筑 (13375 articles)


外墙 (3 articles)


抹灰 (4 articles)


设计案例 (1126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