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空心建筑,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万物生”的家第1张图片

【包容其他生物体的家】


按语

“只为人服务的建筑”是人类无意识扩张生存领地的成果。地球上有着比人类更加久远历史的丰富的植物现如今不过化为“景观”一词,沦为了人类生活的附属品。

“人工管理的自然”和“不加干预的自然”我们要如何选择,武田清明在这所住宅里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让“花园绿化”成为“环境”,相辅相成,创造一处人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鹤岗邸
——武田清明建築設計事務所


东京都

住宅位于自然公园和住宅区的交界处。除了供两代人居住外,屋顶花园是人与大自然的共享空间。层积在拱券结构周围的土层则是建筑师特意为其他生物和植物建造的新家。


不受控制的持续增长的人工物

《Nature》在2020年12月9日发布过一篇题为《不受控制地持续增长的人工物》的论文。里面提到如今人类所生产的人造物已经开始超越地球上原本生物体的质量总和,其中一大因素便是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这表明,我们正在达到迄今为止所能做到的极限,即继续创造“只为人服务的建筑”。

“万物生”的家第2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3张图片

【建筑与自然】

建筑首先必须要具有免受恶劣自然影响的基本功能。每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自然和空间的界限就会愈加坚固,人类和其他生物居所的内外之别也会愈加清晰。

虽然我们自身很清楚自然和其他生物所创造的环境是如此的丰富美丽,也乐此不疲地在院子里种树,在屋顶或墙壁上搞绿化。但这些归根结底不过是人类为了不断扩张生存场所而做出的片面努力,仅仅是将植物作为了人类生活场所的附属景观而已。“不受控制地持续增长的人工物”事实上就是“无意识扩张的人类生活场所”。地球上除了人类,还居住着植物、动物以及土壤中的虫子等等生物,地球是一个无定形的集合体。在生物体和人造物品之间的平衡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建筑能否作为一个连贯的实体,成为所有生物体和无定形聚合体的容器是我对这所住宅的设想。

“万物生”的家第4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5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6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7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8张图片

【与建筑共生的生物体】


环境的基础设施

鹤冈住宅是一所标准的长屋住宅。基地位于一处宁静舒适的低层住宅区。眼前就是一个优美的自然公园,同时也是一处天然的植物群落的栖息地。公园里有一个可以供游人划船的人工池塘,创造了一处自然和人工交织的环境。因此我们并没有想要建造一处完全服务于人的居住场所,而是试图创造一个拥抱眼前环境的建筑。

“万物生”的家第9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10张图片

【建筑外观】

通常情况下,场地在平面中多被分为“花园”和“房屋”两片区域,但这种方法往往导致自然和建筑之间仅仅是一种接近的关系。那么,如果“花园”和“房屋”在一个剖面中是垂直堆叠的呢?所有的楼层都会成为首层平面,而下层就自然形成一个类似于地下的空间,产生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土壤层越深越好,这样堆积起来的花园就会成为一个小森林,不仅有地面覆盖物,还有灌木乃至中型树木的混合物。这与现代追求的是更薄土壤层的屋顶园艺正相反。

“万物生”的家第11张图片

【剖面】

“万物生”的家第12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13张图片


通过向其他生物体开放花园,为它们提供生活场所,此时所有生物共同使用的花园就会转化成环境。支持其他生物的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土壤中雨水的流畅排放。因此,在对雨水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的剖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我们得出了一个连续的拱券结构。水的流动中,雨水从拱顶的山上被带到山谷中,又从山谷中垂直地进入核心,排水的方式也反馈到建筑上成为了框架的形式。这种方法类似于土木工程中对灌溉渠和水坝的设计。

“万物生”的家第14张图片

【模型-连续的拱券结构】

“万物生”的家第15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16张图片

【拱券细节】


为什么投入这么多精力来创造这种“环境建筑”?这是因为我们希望“环境的建筑”有更多存在的合理性,能够成为一处好的“为人服务的空间”。通过用异常厚实的土壤围绕空间,土壤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夏天,有一些地方像山洞一样,可以保持凉爽,感觉不到外面太阳的热量,或者在冬天,通过地暖将热量储存在土壤中,在地板和核心周围会产生一些温暖的区域。连续的拱形楼板在拱底创造了极低的天花板高度,乍一看似乎很消极,但与典型的平楼板相比,这可能是一种在结构上更深入人们生活的方式。虽然在顶点创造了一个3500毫米的开放性高顶,但楼板在山谷处下降到2000毫米,这是一个触手可及的高度。这里可以通过安装螺栓、环形螺母和电线,以便在任何位置悬挂吊床,移动吊灯,悬挂花盆和用窗帘隔开空间。一个可以用手触摸的结构可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更多创造力。该结构不仅能支持环境,还能支持生命。

“万物生”的家第17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18张图片

【室内吊顶】

“万物生”的家第19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20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21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22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23张图片

【室内】

“万物生”的家第24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25张图片

【室内吊顶细节】



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

学生时代曾在意大利的乌尔比诺调研过遗迹。在一片宽阔的山丘上有一座废墟,当我踏入天花板开了大洞的客厅的时候,让我惊讶的是内部竟然有一个小森林。如果没有这所建筑,这里也许就是一片草地。但也正是这一曾经拥有过建筑,如今这里的生物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石墙外侧有自然生长的爬山虎,屋顶下有光照差孕育的矮木,地面上有瓷砖积水而供养的植物,因为人工物而产生的环境质量的不一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不同的居所。

“万物生”的家第26张图片

【乌尔比诺】

想到这里,通过这个项目,我觉得我想把“人类的建筑”是为了环境,而“环境的建筑”则是为了人类作为奋斗的目标。如果我们能从人类与自然、土壤与植物、植物与动物以及围绕人类生活的各种有机体之间的供求关系的多角度去观察,或许我们能找到一种结构,使建筑能结合各自的功能,并建立在一种互利互补的关系中,甚至能获得一种新的建筑方式。

“万物生”的家第27张图片

【周边植物】

“万物生”的家第28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29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30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31张图片

【屋顶花园】


鹤冈住宅是一个试图不仅容纳人而且容纳其他生物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树木会生长,在飞鸟和昆虫的帮助下,现在不在这里的物种会增加,最终可能会形成一个小森林。几十年后,生物体或许将增长到淹没掉建筑的程度,并且有一天必须超过人造物体。然而,仅仅一所房子将不会有足够的效果来改善更广泛的全球环境。因此,我想创造一种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和其他生物以第二人称的关系直接接触——“我和你”——这是一个由生物和人造物适当平衡组成的环境,也是在一个让我们收到大自然恩惠的环境。

“万物生”的家第32张图片

【夜景】

“万物生”的家第33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34张图片

【室内】

“万物生”的家第35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36张图片


“万物生”的家第37张图片

【室内】

“万物生”的家第38张图片

【平面图】



图片来源:新建筑住宅特辑202108期
武田清明建築設計事務所官网

本文译者:赵南
编辑:边磊
校对:六娃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可商用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0 articles)


空心建筑 (4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8 articles)


居住建筑 (3808 articles)


住宅 (3204 articles)


日本 (1073 articles)


东京 (280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