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A05工作室,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友情提示:本文内容3500字,如果时间有限,可以重点阅读彩色文字部分。

一 翻车、网红与元宇宙

最近建筑界突然流行“翻车”一词,先有知名建筑师在电视节目翻车,而后又有法国建筑大师在“十大丑陋建筑”评选中翻车......确实让网友嘘唏了很久,也爆发了不少论战。不过通过这些事件,也能看到国内建筑网友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最起码国外建筑界大咖到中国拿钱拿到手软的时代应该是过去,大家见多识广已经到了“见过鬼不怕黑”的境地!

如今的建筑圈似乎是“网红”的时代,最起码在网上不红就不能算知名建筑师;如今的建筑圈又似乎是“元宇宙”和“软件控”的时代,没有点玄学和科技已经到了拿不出好设计的境地。今年岁尾的网络主播一姐偷税事件,又让国人着实震惊了一把,数十亿的主播年收入也见识到了网络的力量。所以在网络时代的未来,很多建筑实践的出发点预计是要做一个不“翻车”的“元宇宙网红建筑”!

作为一个曾经最具人文主义精神的职业,在网红的大潮下,建筑设计实践还有多少的“文化”属性,这也是很多人所担心的问题。国内的“实验建筑”群体一般是指大院体制外的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小型设计机构,曾经很纯粹的“实验建筑”在时代变迁下,仿佛能看到建筑师们开始自我欲望的膨胀,虽然“网红”会冲击一下大家的眼球,但吃瓜群众在短暂的心灵快感之后往往会更加持续的感到精神空虚。这个时代能刺激人的建筑挺多,但能感动人的建筑越来越少了。


二 来自RMA的感动

有些建筑在参观的过程中能让人感动,这已经实属不易,但有一些建筑通过照片就能让人感动,这更加难能可贵!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确实让笔者曾经看着照片就感动了一把,而在当代建筑师中这样的案例太少了。大概在几年前,笔者在翻阅ArchDaily网站的时候,无意看到了一个让笔者很是感动的项目,顺藤摸瓜找到了案例来自印度一个叫RMA的事务所。随后发现RMA在印度有大量的实验性小建筑实践,属于那种隔一阶段就想回头看看的暖男设计。

与国内实验建筑开始推崇建筑师个人相比,RMA更多的是让建筑自己慢慢来说话,而这显然不具备“网红”属性,这使得RMA也一直在网络中不温不火,在中国也是鲜为人知。建筑媒体“谷德设计网”在2020年对RMA创始人做了一次访谈,这可能是RMA在国内网络的唯一露面,而这次露面RMA也并没有展示过多自己的作品。RMA创办人胡拉尔.麦罗特拉(Rahul Mehrotra)于1959出生在印度的孟买,先后在印度和美国受过建筑教育,1990年在印度开始建筑设计实践,同时现在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担任城市规划系主任一职。这一些列的经历让麦罗特拉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印度现代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使得RMA的设计实践专注本土化思考的同时也兼具了国际化的视野。麦罗特拉认为印度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和巴克里希纳.多西对他的影响很大,可以说麦罗特拉是印度批判地域主义建筑师的继承者。而麦罗特拉最欣赏的中国建筑师是张永和和王澍,可见独特而古老的亚洲文化让这些建筑师展现了具有相似特征的在地性思考。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张图片

柯里亚的设计作品(网络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张图片

多西的设计作品(网络图片)


虽然麦罗特拉的教学以城市课题为主,但是RMA展现的建筑作品更多是中小型建筑设计以及一些印度文保项目,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中小型建筑体现了在印度本土具有实验价值的探索,而一些项目从城市思考建筑问题也能看到麦罗特拉的规划学科研究积累。本文优选了RMA的8个小型建筑设计建成实例,分别从地域文化、社会价值和空间营造三个方面来介绍评价。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张图片

RMA创始人麦罗特拉


三 地域主义的继承

与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相比,印度在20世纪中期受到过早期现代建筑的洗礼,印度的一些建筑师也与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有过项目上的合作,这让印度建筑师在20世纪中后期有较长的时间能够思考现代建筑的本土化问题。而RMA延续了上一代建筑师的地域主义理念,同时也在本土性中植入了更新的一些西方设计语言,在继承中求发展。

——茶园小筑   

位于印度乔奥诺奥尔一个茶园中的小房子,建成于2003年。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第一个RMA建成作品,也是非常感动的一个,与国内的很多相似环境的小项目来比,似乎这个项目并没怎么发力,但让人感觉确是非常理所当然的存在。这个设计并没有依托环境做过多的空间互动和变化,而是采取了非常简单和准确的入手点,外廊和平直的屋面使建筑在环境中并不凸显。简单的平面布局是对早期现代主义作品的一种借鉴,天然木材、金属屋顶和混凝土的混搭充分体现了设计对自然的尊重。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7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8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9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0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1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2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3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4张图片


——威尔斯亲王博物馆游客中心

地处印度大城市孟买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小型游客中心设计,建成于2011年。建筑位于历史遗产威尔斯亲王博物馆的入口,同时周边也有着众多保护建筑。面对如此复杂历史的地段,建筑设计采取一种既简单又大胆的方案。简单的弧形体量以及和树木的穿插互动,展现了对待基地文脉的尊重;而全不锈钢的表皮和工业风的构造节点,又使得新建筑和老建筑产生了迷幻般的对比。不锈钢立面形成对周边环境的反射,使得新老建筑交相互融于古老城市之中。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5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6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7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8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19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0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1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2张图片


——三院宅

位于印度阿利巴格的小住宅设计,建成于2014年。私人住宅是RMA设计中数量最多的项目类型,这个小住宅以三个小型院落的塑造为主要出发点。建筑平面依然简单明了,不同单元模块与每个庭院产生各自私密的场所,同时室内外也可以开敞互通。建筑大量采取了地方石材和房瓦,石材与白色体量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建筑在根植大地的同时也适度展现自我。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3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4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5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6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7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8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29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0张图片


四 社会价值的探索

近些年的印度经济对房地产依赖程度相对较弱,这放慢了印度的发展节奏,但同时也让印度建筑师保持了思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RMA从印度的城市和环境问题入手,先后也尝试了一些具有社会价值的设计实践思考,通过建筑师的介入来改善人居生活,修复自然环境。

——大象村

大象村项目应该是RMA对外介绍和宣传最多的项目,这个位于印度北部斋浦尔的项目从2006年开始建设,持续了10年的时间。大象村的目标是为当地大象和训象师家庭设计居所,这是一个关注动物和低收入人群生活的政府项目。建成的大象村不只是保障性住房设计,RMA同时关注基地整体自然环境的持续改善。大象村的建筑将大象和训象师居住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设计,打造了一些人象互动的共享庭院,设计还同时给墙面进行一些留白处理,为村民保留了给自家墙体绘画的地方传统。大象村项目成功的在人居和自然环境共生上找到了契合点,提供了建筑师主导下的具有社会贡献的实践范本。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1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2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3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4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5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6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7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8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39张图片


——贫民窟公厕

RMA正在进行的公益性项目,是为孟买贫民窟社区打造的公厕改良计划。公厕首先解决基础环境问题的改进,同时也在建筑顶层设计了可供社区儿童学习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太阳能板的设置使建筑脱离了电网,进而提供社区户外空间的夜间照明。设计通过采购当地材料和使用地方工艺,运用相对低廉的手段来满足不同社区的公厕需求。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0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1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2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3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4张图片


五 精神空间的营造

从柯布到路易斯.康,再到柯里亚和多西,印度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实践被深深打上了精神性场所的烙印。而作为受到美国教育的麦罗特拉,打造空间体验自然属于行家里手,但在国际化建筑语言冲击之下,来探寻属于印度本土精神的空间情境才是RMA的设计理想。

——KMC公司办公楼

位于印度海得拉巴的办公楼设计,建成于2012年。这是RMA在热带城市的一次双层表皮的设计尝试,表皮的绿植在城市中形成了积极而鲜明的界面效果,同时建筑立面在一年中可以通过不同植物的更替展现不同的城市形态。外部绿植的设置同时也可以调节室内光线日照和改进建筑微气候。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5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6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7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8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49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0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1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2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3张图片


——CEPT大学图书馆

位于印度西部城市艾哈迈达巴德的大学校园图书馆设计,建成于2017年。CEPT图书馆被设计成为促进各部门学生和教师之间联系的空间,在简单的体量之下打造了丰富而舒适的阅读场所。建筑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节能思考,学生可以手动调整建筑物的可调节百叶窗外墙,以减少光线或增加通风,来应对艾哈迈达巴德的炎热干燥气候。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4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5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6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7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8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59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0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1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2张图片


——惠普软件园

在有“亚洲硅谷”之称的印度班加罗尔,RMA设计的惠普软件园项目是其公共建筑的代表作,建成于2006年。项目设计依然展现了面对炎热地区气候的积极思考,创造了丰富的室内外互动空间。虽然空间的形式关系采取了更多的西方构成化语言,但是通过地方材料和色彩的植入,使得建筑仍然体现了印度自己的本土精神特征。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3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4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5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6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7张图片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8张图片


六 结语

中国与印度都是发展中的亚洲大国,虽然文化差异较大,但都面临着古老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矛盾问题。在近些年的建筑理念发展中,印度建筑师比我们走的似乎更加稳健一些,他们有着比我们更早的现代建筑思想传承,也更能够用审视的眼光来面对全球化的城市和乡镇问题。

笔者其实很久前就想写点关于RMA的文章,来介绍一下这个能够静下心做设计的印度版“RCR”,但一直又不太好找到切入点,所以停滞了很久。而在中国实验建筑不断“翻车”的元年,把RMA的作品拿出来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这些实践项目应该是我们当下网红小建筑的一面镜子,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拒绝翻车——印度非网红RMA的在地性小建筑实践第69张图片


(注:本文RMA设计图片来自RMA官网及其他建筑网站)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0 articles)


A05工作室 (9 articles)


建筑实践 (6 articles)


RMA Architects (3 articles)


印度 (209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