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时间: 2016年10月14日-2016年10月28日
  地点: 广州 越秀区 广东美术馆展厅
  费用: 免费
  类型: 展览
  主办方: 广东美术馆
展览丨“进入乡村:拯救与共生”当代艺术展第1张图片
  活动详情

  展期:2016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5、6、7号厅
  学术主持:郝青松
  策 展 人:秦博 徐嘉玲

  【展览介绍】

  八十年前,一位儒生忧患于中华民族之前途,四方奔走、著书立言写就《乡村建设理论》。在城市化进程膨胀式发展、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不断涌现的今天,不免令人忆起它的作者——梁漱溟,那位最了解乡村、热爱乡村的儒学大师。值得庆幸的是,有这么一群艺术家,他们植根于艺术土壤贫瘠的乡野,让自己成为今天乡村建设的一份子。他们做的不一定是梁漱溟所料想的乡村建设,但却以各自的艺术形式和观念介入乡村生活,重塑乡村文化,激活乡村发展的活力,这一点如金子般难能可贵。

  然而,城乡发展失衡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的落后引发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国家的关注重视、前景规划和政策调控一直都没有停止,但任何一个设想都不可能是万能的良方,每个地区有其在地的特别性及针对性,无法以一概万,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无论是“乡里人”还是“城里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

  通过本次展览的这些案例和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对社会问题异常敏感的一个群体,艺术家们很早就开始思考并试图改变乡村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而这种介入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艺术家的参与是作为一个乡村的成员和观察者来介入的,而艺术作品的呈现则是对于乡村的体验和反应。它的意义不一定在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引起一种关注,从而引导社会上各种资源的共同介入。艺术家不是政治家、经济学家或者慈善家,他们更擅长作为一个思考者;或者说当社会出现某种问题时,那他们就是敏感的反应者,当艺术作品以刺痛的方式吸引注意时,可以引发社会各阶层的思考和参与,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和疗伤的良药。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主要的着眼点是社会意识及乡建的问题意识。作品本身也许并不重要,但它的作用在于说明这样的一个态度:艺术家正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并身体力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并不比我们普罗大众更睿智,只有在集体行动中才能产生更大力量。艺术家们更希望每一个人在观看展览,观看这些社会案例和艺术方式的时候,切切实实地去思考:乡建的最终答案是什么?可以说,当我们在展览中愿意去关注和思考的时候,我们也共同完成了一件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

  最后,援引梁漱溟先生对理想社会的愿景作结,并以此展览致敬先生之智慧。“人类生命的特殊,更有一点,则于美的领略欣赏是。盖饮食而知其味,唯人为能尔。吾人生活中处处有美不美的问题,不徒苟求生活而已焉。社会建设于此宜有讲求;然不另立一则者,以美育可并括于教育也。”

  【展览前言】

  当代艺术正处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又一个转向时刻。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一直走在一条消极自由的道路上,沉湎于消费主义的大众化潮流之中。这种消费主义和波普化的艺术,主要发生在中国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中。即便如此,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在城市中已经建构了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当代艺术生态。事实上,已有的艺术大厦由于过多的与权力和资本结盟,自身愈加成为价值虚空的废墟。某种意义上,当代艺术是为时代的思想表征,也透射了时代的症候。而今,反思当代艺术的虚无主义,也包括反思加速度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人性、情感、信仰、乡村等等本真生活的伤害。其中,在20世纪乡土现实主义之后沉寂多年的乡村,在与城市相应的视角具有着特别的反思视角。关注乡村,不止于乡村本身,亦在反思城市。

  中国依然是一个现代性尚未完成的国度,任重而道远。复杂而悖谬之处在于,现代性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未尽之事,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沦陷之因,首当其冲即是乡村的陷落。没有谁的故乡不在沦陷为废墟,也没有谁没有乡愁。

  五千年农业文明建构了一个超稳定社会和思想结构,也以强大的历史惯性迟滞了中国古今之变的进程。虽然作为现代性变种的激进主义主导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方向,但是它在摧毁传统文化结构的同时,依然继承了最为保守的历史专制。由此而来的现代工具理性正是乡村沦陷的直接原因。它将资源和劳动力引向少数几个中心大城市,而更为普遍的中国乡村却成为被现代性伤害最大的遗忘的角落。城市的繁华与GDP代表了加速度的中国,但陷落的乡村分明是这个巨大身体之上令人触目惊心的伤疤,不容忽视。社会转型更为深层的问题,从思想结构到社会结构,都无法甩开更为广大的乡村以及更为众多生活在乡村的人群。没有乡村的现代性救赎,城市化就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作为当代艺术家,社会与思想的追问和介入是艺术应有之义。问题意识主导了艺术追求的方向,因此,乡村建设问题成为当代艺术界尤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社会被认作一个现成品艺术的容器,乡村就成为一个问题剧场。没有灵魂的现代性游荡在中国大地,无论虚华的城市GDP,还是充斥了生态与道德危机的广大乡村,都形同废墟。而废墟的未来在于重生的盼望,见于目下众多满怀社会理想的艺术家的思想与实践。

  首先在于艺术对乡村底层生活真相的揭露,由此才能够面对真正的艺术和社会问题。

  其次在于艺术的文化政治实践。乡村建设不仅要还原自然生态的健康和审美,更要着眼于乡村公共生活的启蒙与建设,由此使农村真正迈向现代公民社会,与城市文明同步成长,相得益彰。

  然后还在于艺术对灵性和信仰的唤醒和维护。安身立命,须在乱世与俗世中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以安顿心灵,重建乡村的生活和精神秩序。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意义不止于艺术,更不止于乡村,而是从中找到联结当代与传统之间的通道,为重建社会贡献学术担当和艺术智慧。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展览 (556 articles)


展览空间 (246 articles)


乡村建筑 (45 articles)


广州 (169 articles)


乡村美景 (15 articles)


中国城市 (78 articles)


城市规划 (24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