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设计的力量”媒体座谈会第1张图片

2014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刚刚落下帷幕。这期间我们看到了许多非常好的公益项目,很多设计师拿出自己的创意、经验、时间投入到公益里,包括环保、传统手工艺、建筑等等。10月29日,由专筑文化与国际+俱乐部联手举办的“设计的力量”媒体座谈会,邀请到 “12间-设计为民生”的两位策展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和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副主任赵虎,以及专筑文化投资人王增涛,共谈公益领域的设计思维。


“设计的力量”媒体座谈会第2张图片


曾辉:从城市12间,到乡村12间

      我们经常说设计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要为村镇农民服务,为中低收入阶层服务。这样的设计才具有民主价值。设计的先进性体现在由于能够形成标准化、批量化,让具有好设计的产品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让更多人来享用。
      设计不能是只有有钱人专享,我们的房子不在是为有钱人而设计,是为所有人去服务。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去迎合市场,为了满足某些要求而所带来的价值,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欲望也不断发展,但是欲望绝对不是希望,满足奢华的欲望,满足奢侈的要求,这点是无边界的。所以我们所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这种文化性的恰恰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今年初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的若干意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第一次把创意设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我们在推动的创意设计,一方面要提升创意设计本体的专业的提升,因为这是一个基础,我们要使得设计教育和各个领域设计专业有所提升。这几年是中国设计发展最快的、规模也是最庞大的一个时期,我们全国有将近1300多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每年毕业生达到30多万人。看似我们的产业规模大,但是我们整个产业的基础并不稳定,结构并不合理,我们的关注点也并不符合市场要求。所以我们鼓励创意设计要和制造业去融合。
      我们先说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不等于要取消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是我们的基础,是要中国创造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所以我们也知道好的产品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推动包括制造业装备业融合,我们还要推动和农业的融合,比如创意农业,我们的农业不是说光靠提升我们的农产品,给我们的农产品做点奢华包装,农产品品质就提高了,但农产品本身还是有问题的,我们乡土的价值是缺失的。
      但设计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所谈的是个大设计的观念,就是由于设计和不同领域产业融合之后所带来的价值,设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和提升我们的生活方式,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是设计的最终目标,所以为民生而设计,为乡村的民生而设计,这本身是我们设计界的社会责任,也是作为公益设计行为的一个思想所在。我和赵虎老师几年前就开始策划“12间-设计为民生”这个项目了。起因是我们想如何让更多优秀的设计师能为那些中低阶层而设计。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钱来邀请大牌设计师,也买不起奢华的家具和奢华的装修。用低成本的材料和装修能不能使他们享用有品位有品质的生活环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按照市场的方式似乎是不可能的,一分价钱一分货是市场规则,但是我们的中低阶层是最需要这样的帮助的,当然我们觉得所谓的设计援助体系是不够支撑的。我们更应该推动的是实实在在为民生服务,为产业服务,为不同领域服务。
      从城市12间,到乡村12间,我们都是这样考虑的。未来我们会把乡村12间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和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盖了洋楼、贴了瓷砖、粉刷一新就叫美丽乡村。我们是要在保护原有的乡村村中形态前提下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我们今年推出乡村12间这样的计划也是要邀请从建筑到室内设计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能够在马兰春选择不同的乡居。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愿意参与到这样的一些公益设计的行为中,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给这样的机会来展示乡村设计的才能和智慧,当然不仅仅这一个项目来带动,据我了解在全国有很多的设计机构、院校都在推动这种乡村的设计和建设。
      这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一个没有句号的项目,只能有阶段性的逗号,也希望大家在各方面支持下我们能够做到更加的有深度,让更多的设计师们能够来参与到我们的这些公益设计行为,但是除了这些行为以外我们现在要去发挥设计价值公益领域,还有更多为部分的人群,所谓需要设计帮助的人群我们都需要提供这样的服务,所以公益性的设计价值,一点不妨碍市场上设计的价值,他两者之间不是矛盾的,恰恰由于设计这种社会的责任才使得一个设计机构才有更高的影响和地位,就如同一个企业,一个真正好的企业是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真正有价值有发展的企业,所以我们要汇聚我们更多的设计师,和更多的机构和企业来支持这样公益性的设计行为。


“设计的力量”媒体座谈会第3张图片


赵虎:好设计成就好生活

      相比起我们的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等设计领域来说,我们国家的室内设计与国际水平相差的距离最小。买房子装修是我们老百姓量级最大的消费,从这个角度上,把这件事做好了对社会对民生的贡献是比较大的。2012年北京东管头村有大量的城村要改造,12间就做了一个城中村改造的事情。未来会有大量的城镇化过程中的村民变市民的事情,而且未来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住到楼房上,那么怎么给他们创造好环境。2013年,我们在北京西三旗做了青年公寓“12间”,当时我们就想到了大批来大城市创业的年轻人,这个也会是中国庞大的一个群体,但是年轻人的收入低,他们所住房的面积也小,今年为大栅栏平房的改造也是这样,当时我们找的都是最好的设计师。但我们也曾经担心做不好,因为这些设计师都是做酒店样本间大型的公共空间的,或者是做那种特别贵的房子,而且我们这次给他们提出的是每平米造价1000元装修费。我们就担心他们会不会做出来好作品。但事实证明,这些设计师专业能力还是非常好的,也确实都拿出了好的作品。
      12间长久以来可能对社会的贡献,不光是有12个设计师解决了12户人家的好日子好生活的问题,我们在想如何让12间如何服务于千家万户,我们做的每年的12间,每个大师在为他们的个性解决的时候突出了他们的专业水准,我们每家每户也都表现出来他们的愿望,而且他们在为老百姓具体的解决问题中确实也碰到了很多他们原来没有碰到的问题,这个不管是对于社会对于设计师实际上都有一个促进,如果12间能得到一些关注,如果能让一些开发商把精装修的住房做的更好一些,那么12间的作用就发挥的更好了。
      我们希望如同今天一样通过这样一个沟通,使设计的公益思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让更多的机构、更多的设计师了解,可能大家从不同的方式都可以来推动来做这种不同的设计为民生的12间。
      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所汇总的350多项展览和项目里,除了我们设计为民生12间以外,至少有30多项都是开始朝向公益设计来推动的,同样现在这种设计这个项目不再像过去办一个展览办完就完了,而是都开始把他转变成一种行为,或者说称之为一个可持续的计划,他会成为一个年年都会去推动去做的事情。
      这种公益行为不光是满足于直接服务的用户,而是让他起到一定影响,满足更多的人,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是设计周五年以来一直在推动的一个观念,就是让好设计成为好生活。


“设计的力量”媒体座谈会第4张图片


王增涛

      刚才曾辉老师说了,有设计责任感的企业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企业,我自己作为一个企业的当家人我也每天在想自己有多大能力去实现社会责任,当你没有能力实现社会责任的时候,你的企业一定做的也是一般的,我每天也在衡量自己这一点。我想说一个话题,设计目前的状态我就觉得产业化非常重要,要打通一个链,那么多优秀的设计师,中国的老百姓却不认识几个,怎么办?要有一个对接。
      我想,设计是非常广义的,实际上当一件事情有一种思维方式的时候才叫设计,是产品设计还是思维方式,最终会变成生活方式,但首先要有一个思维方式。而且我觉得传播太重要了,就是让所有人关注设计,重视设计。政府、设计机构、媒体、甚至一些教育机构,然后是制造商,开发商,那么这些产业链的这种平台能够互相建立到联系,好设计好生活就要有好生意。
      我们这个行业要建立两个信仰,第一我觉得设计是非常伟大的,什么事都要设计一下。如果懂设计中国人会改变想象,会改变自己,会改变一切,所以设计要上升到信仰,第二个互联网信仰。设计非常有意思,最重要的是传播,传播让所有人在做事情之前要有设计概念。设计的力量就在于能让你真的一夜之间到达所有的消费者手中去。


“设计的力量”媒体座谈会第5张图片


曾辉老师:

      从设计周一开始我就特别意识到,如果我们的设计不通过我们大众媒体的力量,包括我们新媒体的力量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真正的了解我们的设计如同我们的空气,阳光,水一样,它不是一个装饰品,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如同我们现在外面已经面临的,如果我们的设计是有雾霾的这种空气,如果是被污染的水,那么这种肯定不是好的生活所需要的那种环境,但是我们的现实确实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如何我们需要去改善,也就是说不是说所有的设计都是好的设计,也有不好的设计甚至称之为恶的设计,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大量的过度设计,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公立的设计,为了让你多买,过度包装,有很多功能过剩的设计其实也是一种过度设计,和我们的建筑一样,有很多奢华的装饰,其实他不是真正能够符合我们生活方式的要求,现在似乎人们已经普遍觉醒到,这种土豪金,这种不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所谓的一种理想的标准,从审美的标准来想,也不符合我们的这种审美,所以我们现在实际上尽管不能简单而论,我们大家都不追求单纯的简单的生活,可能有些人认为我喜欢欧式的。都没关系,不管哪种风格他都有这种至美设计的价值,总的来讲,在整个东方风格的美学体系来讲,在中国历史上来这种简约还是我们的主题,尽管后来我们看到大量繁荣的这种雕龙画凤的这些东西,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很短暂的一些所谓的工艺美术高峰,不小心让我们当代接收了,都是晚清时期的,但是在往前去看看,我们现在已经喜欢了那种简约的风格,在往宋,魏晋去看看,中国历史上那种简约甚至那种朴素之美的东西,这个东西恰恰是我们历史的文化主流,而这些主流我们现在来看,日本现在接受了不少,韩国都接受了很多,甚至东南亚都接受了很多,恰恰我们自己把现在这种我们的收藏界,都是以才贵为美,只要一看是紫檀的,不管是雕成什么样子,就觉得有价值,买,但大家买的不是美,买的是材料,而那个料我觉得一刻上那些东西反而不值钱了,给毁了。所以咱们好多好的材料,一旦被炒作起来,这个材料就毁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现象,这个是一直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这里边所谓的我们生活美学缺失,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缺乏这样生活美学的态度,缺乏这样的理想,缺乏这样的生活美学态度,缺乏这样的理论支撑,而是这些东西在我们当代,没有被真正的倡导出来,被左右我们的恰恰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这样一种公立审美体系,所谓的我认为奇奇怪怪的建筑,指的是那些权利审美下所带来的那样一种奇奇怪怪的建筑,我们的艺术品也好,我们其他所谓的审美市场,其实上充实这这样的东西,如果这样的东西成为我们过去左右我们这个价值,审美判断的一个导向,那么如果我们还让他成为我的未来生活导向,那就说明缺乏我们的社会责任的,所以我们的艺术也好,文化也好设计也好,都需要这种社会的责任,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我们要改变社会对于美的态度。我们的科技发展,如果缺乏人文的支撑,我们是出不来好的科学家,培养出来这样的设计的,懂艺术和技术的这样的人才,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在推动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和科技结合,如果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停留在双轮驱动,老是在两轮不并轨的状态,永远是两张皮的话,这种也会出现问题的,因为我们很清楚,技术如果没有人们支撑的话不是说所有的技术都是好的科技,我们还有很多不可知的一些技术所带来的潜在的一些危害人类的因素,诸如此类的东西如何我们进一步解决,所有最起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天性从一开始就是技术和艺术分不开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寄于科技和文化,技术和艺术,理性和感性一个中和的载体,所以用设计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最起码是方式之一,那么现在我们也看到了我们设计不仅仅解决造型的一个问题美观的问题,设计越来越解决我们的情感问题,解决我们心里问题,解决我们社会问题,所以国际上出来一个服务设计,其实它已经解决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计,刚才我们讲的设计为民生,12间,这是解决的一个空间与人的关系,我们的产品设计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我们的家具解决的也是人与物的关系,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解决,社会秩序能不能通过设计解决,实际上这个一点不复杂,我们知道那个所谓排队的时候一米线就是一个服务设计最简单最直接的案例,没有那条线我们的社会秩序可能就没有一个很好的设计,所以我们从我们设计发展来讲我们的城市道路可能不是因为路修少了是因为整个城市设计出现了问题,我们的这个微循环的道路没有给用起来,所以那天我还看到了一个北京和东京和纽约的一个平面,网络图的分析,我们的路一点不比别人窄,但是我们的路密度要比别人小多了,因为过去北京大量的以大院为主,所以一个大院就占了一个街区,一个街区要想过就得绕着走,但是在伦敦在东京,他们没有形成大块的那种区域,甚至连皇宫都没有占那么块地,他都能够形成交通网络微循环一个体系,所以这样的话他的整个交通,尽管他的车拥有量要多,这也是设计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所以设计不仅仅解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物的问题,空间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来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其实我们民生有更多这样的问题是需要设计的思维来解决的,如同我们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我们的很多这种生产发展技术发展的很多问题一样,总而言之设计即使我们不能把它泛化,不能把它神话,我们像王总说的设计作为一种信仰,设计信仰我们是把他当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来破解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很多问题也需要用多种思维多种手段来解决,甚至用时间来解决,总而言之,我认为好的设计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看能不能成为好的生活,成为我们民生中真正所需要的东西,成为我们未来生活普遍的一种品质,如果成为我们生活普遍的方式,那么这种设计肯定对大家对所有人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希望在大家支持下,设计周也将会往这方面努力这方面去做。



王芬芬(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与消费日报社主编):刚开始做设计报道,我们10月份推出了设计生活专刊,之前比较关注的公益设计这个项目,曾辉主任说过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想请教一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为我们以前做主编的时候跟我们的记者老讲我们的一些理念让他写一篇稿,他就老写不出来,我们都非常懂新闻的规律,深度报道这个内容但是跟他说他就是写不出来,因为他没有那么多丰富的经验和经历,我现在出来这个问题,大处找眼小处找手怎么找,我们非常知道国际设计周,因为我们一进这个行业中就到了国际设计周,我天天发微信发短信我们这个协会是我们公益设计我们被一些表面现象感染,其实设计这个东西是一种像社会解决问题的东西,我们要关注一个群体,不如说弱势群体,大家看到我经常发短信,经常发微信,您老说公益设计是为未来设计的,我们现在要想你们为我们当下设计,你有没有这种好的设计师为我们设计,我们去采访他,他说了很多他们的需求,比如说我们打开啤酒易拉罐的时候,任何人都打不开塑料瓶我们更打不开了,能不能给我们设计一个符合我们没有力呀更加容易打开,我们就想如果我们让这些设计师听到他们的声音然后帮他们去设计,可能媒体会忽略这方面,所以曾辉老师说从小处着手具体实践,我们要为工业设计组织一场比如说对接,可是不知道设计师去哪找去,你们协会负责工业设计师跟我们对接。但是公益设计师怎么对接呢?我现在是找大学生帮他们想这些问题呢?赵虎老师:中国有工业设计师吗?我指的是工业设计这碗饭能养活你,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我现在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与消费日报社主办,所有我知道有大批工业设计,我们这个工业设计协会行业里这次我就跟他们下去去跑,但是就是他们也是需要跟企业对接做一些产品,可是他们对接的结果可能有的能接到有的接不到。

赵虎老师:基本接不到,企业不会花这些钱。

王总:比如说残疾人,智障人他们希望你们帮他们设计,那更没人帮他们设计,只有学生去画图纸。

赵虎老师:那不是,我觉得您已经把这件事做到百分之五十了,您下边再继续就已经成了。

王总:我今天就是想,这么好的一个需求,那么我们这些行业内的人为什么不去关注这些群体去做呢,我就问了这个行业里的人,有的人就说设计本身带有公益,没必要举行这样一个活动,本身我们这种产品就有这种公益,就有关爱,但是这种小问题怎么像学生去组织去,所以我想这叫不叫从小处入手,我怎么入手?

赵虎老师:你已经有了这么多需求了,你把这些需求设计一下,你的需求是13个呀是200个还是300个。把这个需求组织一下,把这个需求提出一个共性的东西出来,通过媒体来发布,组织设计师,全国各类的设计师可以想一些好的点子,再找一些企业。(他们)在传播这件事情上已经得了广告回报了,那么他们再把这件产品做出来,这件事就ok了。如果再有别的产品需要量产,那么就谈一个价格,然后交易就好了,设计交易也有了,设计服务全有了。

王总:现在是从小处入手,我就找到一个网站,网站就是由设计师(创办的),但是设计师可能学生居多,但是他们就可以把我们的这些诉求提供给他们。

曾辉老师:王老师说的问题,过去有人跟我提过,首先作为一个媒体的角度来提出这样一个公益设计的项目,这个计划很有意义,如果所有的事情,就跟我们现在为民呼吁打官司都变成媒体责任,说我们媒体记者都快成律师了,这个我认为不是一个方向,其实如同刚才王总所讲的,设计不是靠一个领域靠一个群体提升就能够提升的,原来我有过一个比喻,中国的设计产业我们现在最多只是一个木盆不是一个木头,因为我们现在的高度都不高。中国其他的领域也一样,中国不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整个就都上去了,他那一片上去了,其他的还都矮着呢,所以我们现在这个设计也是这个问题。之所以北京国际设计周这几年我一直在推动设计市场体系,就是因为我们设计产业链中我们还有很多要素和缺环,我们上来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的版权谁帮我保护,所以我们推出,我们一方面跟国家专利局来推动这个设计专利,但是从国家强力法律里面还是有不方便的地方,我连我设计的平湖茶台好不容易设计出来之后我要按正规程序申请没有半年折腾不下来,我哪有那精力。所以我找一个专家局的朋友,1个月办下来,办下来以后平时往那一放给忘了,要拖半年,滞纳金要交好几百,我要再不交专利白申请了,诸如此类他的这个就有很大问题,所以我们和国家版权局尝试推出了一个设置版权认证的服务信息,对创意过程的保护,换句话说就是对你的第三方公正,就跟我们家我们有一套房子,夫妻两个赶快公正一下才能过户,第三方公证,这才是法律信的,如果我们的创意被三方公证了,假如被人侵权了,法庭是可以当做依据的。我只是举一个例子,这里边就这一项可做的事就多了,有了版权谁来交易?谁来采购?谁来投资?设计金融投融资问题,所以我们推出设计广告,尝试用设计盾的方式来解决,就算这个解决了,后面谁帮你卖呢?我们尝试用电商,我们推出设计猫,我们跟天猫合作,我们看看这个产品跟设计猫的体系上能不能销售,所以今天我正在期待双11,双11别再出现都是卖过去的那种模式,卖的都是抄袭的商品,低端的商品,就靠打折商品来获取那种高额的交易销售,我认为那不是一个方向,所以现在如何能够真正让有设计品质的商品成为未来像双11这样的电商渠道里边能够力推的,到那时候人们买的是设计。那么好,一旦这个成为一个主线的话,那么未来的这个设计销售渠道(就畅通了)。当然光靠这几个服务产品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就要在全国首推。我们要推出设计消费,喊出设计消费的概念,因为没有“设计”消费怎么来“设计消费”,就是先让我们购买的不是一个物,是一个设计,因为我经常给大家解释什么是设计消费,就从一件衣服讲起来最通俗易懂,我们做工和面料占到你的销售价格的百分之十甚至都不到,你那个百分之90花的是什么钱,企业可以说我有渠道成本、营销成本,但是消费者你买的更多是款型色彩舒适度,这些肯定是设计带来的,所以你是冲着他的设计去买的,绝对不是单纯在冲着面料。像过去一样的,只要是呢子的、纯毛的面料甭管设计的难看不难看,因为过去没设计,就买,那时候是看面料的,看做工。现在肯定大家不再是单纯看这个来购买的,因为可选的余地太多了,所以你买的就是设计了。诸如此类这些问题。设计这些年来已经变成了一个核心,之所以让设计消费的观念来设计起来,就是希望我们的老百姓有这样设计消费的觉悟,我们不再是为了低价格。通过这样一个推动,我们的目的就是反过来由此就会报知于我们的企业,让我们的企业来意识到设计回报更多价值,那么企业这方面,一方面大企业鼓励他要有研发、要有能力,但是我们中小企业不应该鼓励都是自我研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他没有那个力量,也没有那个那个必要都要自己养一个设计工作室,养一个设计师,去从头开始研发。那么实际上未来我们鼓励全球化设计服务外包体系,你可以去购买国际上这么多好的、优秀的设计,包括刚才王老师讲的,为什么我一开始不是反对,我是支持。但是我没有认为一切都要从头来,给开啤酒盖的设备我再去做设计,满世界好设计多了,我们现在有好多不是因为他还没有设计,是因为他没有发现好设计,没有把这些好的设计推向好的生活、推向消费、推向公众。我们把所有数据库调出来,太多了!只是这些我们没有共享,没有共享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不尊重这些版权,这是一个生态,这是一个设计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现在设计周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要推动我们的产业共同来解决这样生态环境问题,设计周并没有说我们自己去做一个事,而是我们都在做传播、推动、培育的事,所以未来我们将会重点要培养真正设计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我们做这个服务体系不是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来做,还是由我们搭建平台我们要做什么甚至要搭建国际设计,贸易服务信息,这种国际贸易,这样让更多的设计机构、设计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版权能够在这进行展示、推介、交易。
      如果他能够来购买这个好的设计版权,让消费者直接能得到好的设计的采购,甚至连政府都鼓励政府来采购设计服务,采购设计版权,采购设计产品,如同政府要鼓励采购正版软件一样,这是一个国家的态度,我们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家态度--对于设计的国家态度,这是你说的真正对设计的信仰、设计的尊重。各方面的公益的设计行为,市场的设计行为,我们带动各个产业发展,让中国产业转型,让它升级,它仍有可升级的空间,也有转型的方向,否则让那么多制造业怎么转型,他们就靠收那点加工费活着的。我们说Iphone成本在1287RMB,说是苹果获得了巨大的暴力,但是这种暴力是,创意的暴力,是版权的暴力,是知识的暴力,这种是需要我们探讨的,不是靠垄断的暴力,不是靠资源的暴力获取的,我认为中国经济如果能够从资源的垄断,对环境对能源的消耗来获取的产业发展,如果转成创意设计技术知识产权来所形成的这种暴力,我也认。这样的企业我认为是有创意价值的企业,肯定是有未来生命的企业,所以尊重设计、懂得采购设计、交易设计,这种企业也是懂得真正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有发展的企业,所以我们要培养这样的一种产业环境,这就是刚才说的,从政府,到专业界、到产业界、到社会、到消费,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需要共同去做的一个方向。王老师您提出的问题还是可以去做,但是我认为刚才说的大处,把大处再说一下,至于说到具体做,上次也说了,其实刚才赵虎老师说了这几种方式以外还有其他方式。


冯娴(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杂志社执行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曾辉老师和赵虎老师,咱们今天这个座谈会的题目叫做“设计的力量”,但是我们今天的切入点是“12间”,是“乡村12间”这个活动,我觉得从前三届“12间”的活动来看,设计师的才华已经表露无遗了。具体到“乡村12间”活动,我发现有一些特点:除了设计之外,我们要到这个村子,要改造它的民宅,肯定会有一个产权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好的设计长久的保存在乡村?其实这个除了设计之外还有很多因素,最要紧的因素就是一个产权的问题。比方说我们当时在马兰村看到这个房子,他就是已经完全的坍塌了,但是这个户主是有这个房子的,但是他同样和我们设计的对接,我们设计师如果去处理房子的产权,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的话,才能使得设计走进美丽乡村,扎根到当地。这是一个问题。之所以提到产权的问题,是受到北京四合院的启发,就是很多四合院破烂的,它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设计师,如果这个四合院住的人不是拥有它的人,那么他就不会真正爱护这个四合院,也不会去好好设计它。所以我想问一下,在设计“12间”具体项目产权相关的问题是怎么考虑的?
      第二个问题想问王总,刚才在会前,您提到了一个设计市场,这方面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因为我现在还不太清楚这个设计市场是一个专业性以设计师为主的一个项目,还是说是非专业性的商业性的以设计为脉络的项目,这两者还是有某种差别的。您是怎样去调整这两种关系的?


曾辉老师:如何解决他们产权的一些房屋,特别是老旧房屋的一些问题,因为自身他无力改造,现在有些是拆迁到城区里了,有些是来定选宅基地做大瓦房,甚至盖了洋楼了。以前有过沟通,一种是以租赁,然后由村子来投资,来帮你改造,如果你再回来住是一种方式--你回来住,你给我交钱;如果你不回来住,我把他变成公共服务、变成旅游、农家乐,我们是通过设计的方式能够做的这样一个农家乐的服务,反过来如果形成盈利了,那还可以分给你钱,也就是说不过多的涉及到产权和地权的买卖。但是未来国家在国家土地农村流转方面也会有更大的突破,到那个时候是另一种方式。我们也知道城市的人到农村去买一块地,也都是小产权,就算是从农民手上买了一块自住地,都是能确保长期,未来这个土地能够长期购买它,就跟购买房子一样,100年 、70年这个是法律认可的,也是小产权认可的。如果要是国家真是在这个土地流转上能够有这样的政策突破,那么大家也愿意做那样的乡村的居民。那些破旧的房子从设计改造上来讲,由赵虎老师来说一说,因为也一直来考虑商量。我的观点是尽可能在利用本地(资源),强调建筑的在地性,利用它本地的材料、本地的工作,甚至我现在鼓励有一些设计一定要让设计师有一些初步的方案、草图,不是向领导展示的那种展,那种展做一次可以,再做我觉得意义不大。那是真正让居民看的展,那是摆在街头,在乡村街头上展示出来让村民自己来看,他提建议,甚至这个设计就是为他这里的房子改造设计的,他可以提出来,他认为那里需要给他留个猪圈的位置、需要那点做成一个地炕,他提出建议来,这是农民和设计师共同设计出来的。如果是这样的东西,还是让农民爱上这个房子,因为是他住。如果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是说按照设计师的生活方式来设计农民的生活方式。我们一直在提倡我们的设计是让乡村更乡村,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

赵虎老师:马兰村这个没有那么多的产权障碍,现在这个村子放出去12套房子基本是两大类:一类是现在房子还有人住,那样就显得改善他的居住环境,有设计师参与进来,这个就比较简单;一部分没有人住的,村里就打算把房子租过来,改造好了能让城里人到那去,作为乡村客栈,可以把它用于接待,这样村民还能享受效益。因为现在说都管不了,就变成社会问题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都是老幼在村子里,所以你怎么把村子的环境搞好了,又有生意可以做,让年轻人回到家乡,这是社会上大问题了。可能美丽乡村不光是好看,另外刚才曾主任说的那个对于一些破损的房子建成什么样子,我觉得我们的态度是,如果你要是有材料、有那个工,可以复建成传统民居的样子当然好,因为马兰村也是一个需要古村落保护的;另外一个确实是很难去维修了,确实是需要一个新的房子来替代的时候,那样就有两种不同的走向了:我们是用钢筋水泥模仿瓦石,还是拿水泥搭一个那个样子,还是说就现在此时此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因素条件下这里头应该长成什么样的房子出来--因为好的建筑是地里长出来的--那么当初那种形式是在那个年代、那种形式、那个社会形式下长出来了那样的房子;现在社会发展了,会不会还长出那样的房子来呢?这个不一定。那么让它适合那个环境,那总是好的,这个我和李村长他们交流过,我说你要还有那个木头还有那个砖,你就还盖成那个样子,你要拿那个钢筋水泥搭成那个样子,那就不要盖了。

曾辉老师:房屋有很多仿古的变成假古董,如果用新的材料,就用新的符合乡村的环境的新的设计,这个新的设计绝对不是所谓的欧式的,而是可能同样是很简朴的形态,但是符合乡村的空间,符合乡村的整个的生态,这个已经看到有很多好的案例的。

王总:今天专筑和曾主任为设计周搞这个活动,我们线下明年5、6月份有一个设计广场,在清华大学旁边,20000多平米,原来拿到这个物业,想法是给专筑网线下做一个配套,专筑网上有很多的年轻设计师,专筑网的口号是要为行业先锋力量搭建一个网上设计师的村落,线下我们搭建专筑村落。在我们做设计广场的过程中,慢慢引导到今天设计广场,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更多的设计师在线上,线下是为设计服务,吸引社会的关注,搭建一个线下的、服务式的、体验式的平台,也会有设计师进驻,当然我们更欢迎为设计师服务的这样一些机构的进驻,也就是通过它能够集聚一些政策资源,引起曾主任的关心,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这个窗口,反过来为线上设计师提供一些服务,专筑网的模式就是这样的。第一个点叫设计广场,同时我也在启动在孙河的一个60亩地,现在已经成为专筑网的线下村落,我们叫大师村,搞建筑师的培训,欢迎下次搞活动能够到我们的大师村来体验一下我们乡村的味道,就在温榆河畔,也是政府给了我们专筑网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未来那个地方成为建筑文化、艺术设计生活的体验空间,在那里会有一些线下的行为去做,它不是简单的像798那种创意的园区的氛围,它更多的是产业的互动,我们的口号是:“这里离798很近,但是这里不是798;离国展不远,这是艺术和设计的小国展”。我想做设计品,我现在门头沟有一个叫珠窝村,我们在那有一个专筑线下的小村落。像设计广场我们大师村不是给专筑网用的,是给专筑网做的,但真正是希望给所有的设计资源去做的,他没有任何的标签说它属于谁的,它实际上是给社会的线下平台,把资源带进来一起来做。


来源:专筑网综合编辑、整理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 (706 articles)


专筑文化 (8 articles)


中国北京 (5 articles)


2014年 (164 articles)


北京国际设计周 (2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