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1张图片

     建筑师遇见工匠,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但未必是对立和替代的开始。建筑师与工匠立足于不同的建造体系,既有相通,又各偏重,彼此的交流,贵在明于自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便有了建筑,而建筑师却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中国,建筑师这个职业的出现就更加晚一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匠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建造任务,他们了解材料,熟悉工具,掌握技术,他们知道如何建造一处建筑。如果说在传统城市里,文人还会参与和左右建造的过程,那么在乡村,工匠们则是独立地建造各种民居。即使在今天,当城市建设已经离不开建筑师的时候,乡村仍然长期延续着工匠自主建造的习俗。工匠的传承方式决定了乡土建造体系的特点:以不断试错的方式累积经验,以最经济、最实用、最易行的方式进行建造,以非标准化训练的师徒制延续建造工艺。这种建造体系极具稳定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独立成熟的建造体系可以沿用千年不变,又能满足民居的各种需求,将建筑的生活性、社会性与技术性汇聚一体,即使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师们,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参透民居建造的奥妙。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2张图片

     在乡土建造体系面前,建筑师往往不如工匠来得自如。但是乡土建造体系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工匠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建造成果的良莠不齐,基于经验的建造则无法迅速有效地回应现实的变化。建筑师的参与无疑能够给乡土建造体系带来新的可能,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现实的问题,以不同的背景提出解决的对策。专业性的训练让建筑师超越了经验的束缚,比工匠更具创造性。但是,乡土建造体系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建设体系,这里没有细致的分工,没有丰富的材料,没有高科技的技术,一切都依赖于因地制宜的巧妙组织。在这个自成一体的体系中,我们无法孤立地看待乡土建造。如果没有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理解,断章取义的设计并不能将设计真正融入乡土建造体系,锯箭疗伤往往是解决了旧问题,又带出了新问题。只有熟悉乡土建造的建筑师,才可以在乡土建造体系中有效地帮助工匠弥补不善应对变化的缺憾。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3张图片

     沙溪复兴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它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为案例,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古建筑保护为切入点,以旅游发展为经济动力,使文化遗产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而获得持久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发展。沙溪复兴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外来理念与当地经验相结合,以当代视野为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项目的整体框架中,而且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保护项目之中。因此,沙溪的遗产保护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面向未来。这也为外来建筑师与本地工匠的合作创造了机会。

     沙溪复兴工程的遗产保护以沙溪寺登街核心的四方街为重点,这里既是历史文化汇聚的焦点,也是未来发展的起点,南寨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寨门是一个典型的碉楼式寨门——一个两坡四面封火的两层门楼,上层供守门人值班之用,还留有防御用的枪眼;下层是供过往行人通过的门道。由于寨门原有的防御功能现已废弃,寨门的存在反而妨碍了机动车的进出,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拆除了。到了2004年,沙溪复兴工程为了完整表达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格局,决定恢复南寨门。

         南寨门虽然已经被拆除了,但是两堵侧墙因被邻近的民房借用得以保留下来。于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原来立柱的位置,推断出大致的平面关系。但是对于建筑的高度就没有了明确的证据。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一张几年前当地人结婚的照片,背景中正是尚未拆除的南寨门。以这张照片为基础,我们采取了照相模拟的方式,推导出南寨门的高度。对于当地的工匠而言,根据这些数据重建一个寨门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这正是乡土建造体系的特点。不过在这个项目中,仅有熟练的工匠是远远不够的。原来的寨门是防御性的,二层的空间只有特定的人群使用,所以没有设置固定的楼梯。但是现在恢复的寨门,防御功能已经被替换为游览功能,如何在给定的狭小空间中安排舒适安全的楼梯便成了一个新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当地的工匠们束手无策,这是他们所依赖的经验体系中没有的内容。如果通过传统的楼梯来解决,踏面的宽度和高度将远远超出设计规范规定的极限,难以保证上下通行的安全。不过,乡土建造体系无法解决的内容却未必是无解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楼梯:这种楼梯并不改变楼梯陡直的坡度,而是按照左右交替迈步的特点将左右脚的踏面分开布置,让人以舒适的踏高和踏宽上下楼,在保持坡度的同时,将水平距离缩短到正常楼梯的1/2左右。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楼梯所需的材料和构造方式与传统楼梯并无二致,对于当地工匠而言,新设计的楼梯仍然是“传统的”。传统的建造依赖于工匠的经验和工艺能力,而建筑师的设计可以弥补乡土建造体系的局限,解决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南寨门的重建并没有简单地复原曾经的寨门,而是通过建筑师与工匠的合作,以因地制宜的设计赋予传统建造体系更大的自由,重新定义了南寨门作为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4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5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6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7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8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9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10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11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12张图片

当建筑师遇见工匠 ——以沙溪复兴工程为例第13张图片

     (作者:黄印武,建筑师,2003年起担任沙溪复兴工程瑞士方代表,具体负责境外慈善资金项目的实施,先后获得杰出工程实施证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等国际荣誉。)


来源:建筑时报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文化保护 (3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