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伊东丰雄:建筑和艺术必须分道扬镳第1张图片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意识到艺术和建筑应该分开看待?

  伊东丰雄:在设计仙台媒体中心的时候。一开始我觉得建筑要取得成功,必须具有美的元素。作为一个建筑师,我那时觉得我唯一该做的就是设计漂亮的建筑。在仙台媒体中心方案竞赛的时候我依然这么想。但五六年间,我与一起工作的普通民众、技术人员、官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了很多讨论,我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发觉建筑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所谓的“漂亮”,也开始明白作为建筑师本身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媒体中心开放的那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不管你怎样去尝试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它依然有可能被大众欣然接受。我逐渐明白建筑的可能性所在,它能让人们更加自由,更直觉地主观地去体会空间带来的感受。

  你研究过包豪斯和黑山学院这样的学校吗?

  伊东丰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艺术一道,在艺术能改变社会这一理念下,建筑原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非常令人钦佩。但我们现在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建筑和艺术必须分道扬镳。如果建筑继续停留在艺术领域,那它将与社会格格不入,而这些疏离建筑师也将步入抽象理论的歧途。如今在博物馆里,很多建筑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我对此抱着强烈的保留态度。建筑师的位置应该在博物馆之外。

  你认为建筑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社会?

  伊东丰雄:想要让建筑在造福社会上有所成就,我们需要订立新的原则。即使只是一些小项目,当地的人们也开始理解建筑的语境了。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建筑师所崇尚的设计和公众想要的设计之间还有很大的鸿沟,如何填补这道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找到一个新的逻辑,将两方相结合,那么建筑师将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

  你认为培养新兴建筑师的计划很必要,但这个观点似乎与日本盛产著名建筑师的盛名相悖。你是否觉得日本建筑天才的成功与社会背景和教育体系相关?

  伊东丰雄:传统上,我们的国家支持,同时也要求有处理细节和创造美的能力,但这些都更该归功于工匠和建设者而非建筑设计师。与我在海外的经历对比,我常常惊讶于日本的工人和建造者们所具有的技术能力,这样的技术支持扩大了日本建筑设计的潜能。举个例子,国外规定水泥墙的厚度必须达到30厘米,但在日本,即便是在地震带上,我们的墙体也可以达到只有20厘米的厚度,并且非常美观。日本建筑师受益于这样的环境。但当我们在海外工作时,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面临着相同的困难。在材料选择上甚至设计本身,我们都面临技术限制。

  我认为很多日本设计师能蜚声国际,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迅速设计和建造有趣的建筑的可能。但这类建筑并不总是被社会所接受。相反,很多日本客户对设计本身毫无兴趣,只有在技术完全安全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同意方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建筑像符号一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他们的美观而被国际评论所接受。我在欧洲时,设计方案出台时会和客户进行长时间的沟通,而这些方案我最终都是相当满意的。

  我认为日本设计师在抽象和概念领域很有天赋,他们能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高度凝练的东西。

  (伊东丰雄近年致力于自己的私人建筑学校项目,这一项目同时面向新兴设计师、小学和中学的学龄儿童、社会展开。他希望培养出的新一代年轻人能自由思考城市空间,更清晰地表达对于未来城市的观点和构想。)

本文来源于
第一财经日报  

回帖推荐

 查看完整内容 郭弟 查看楼层

题目起得真操蛋!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钢镚也是钱
  • 2013.06.04 23:18
    我觉得伊东的思索对象是基于人的,建筑师也是属于社会的元素之一,我并不能纯粹的将建筑师从社会中剥离出来再对这两者做这种假设性的分析.正如我曾经思考过的那样,关乎于建筑的有序性.在满足建筑本身的功能有序性前提下,是否可以深化,考虑人的生活的一种有序.我的想法就是在满足建筑本身的有序性前提下,更是能够引导使用者形成一种良性的,有序的,生活工作习惯的.
    我可以说个片面点的对比,人可以分为自我个性较强的和较弱的两类,这两类人对于建筑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较强的那一类人,更多的是希望建筑是迎合当前阶段他的本身生活工作规律的.而较弱的那一类更多的是让自身的生活习惯及规律去迎合建筑所形成的那种秩序之内.所以我的看法是,关于建筑是需要建立某种有序性以形成对使用者的良性引导,其次在此前提之下又要能够给予使用者一定的自我习惯及个性的发挥及延续空间.
    我的看法完了
    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 2
  • 钢镚也是钱
  • 2013.06.04 23:35
    接上面评论再加一点吧。人对于艺术以及精神都是由一定的期望和追求的,关乎于建筑的部分我将其分为五个部分:可靠性,合理性,有序性,艺术性,精神附加!建筑他不可能是纯粹艺术的产物;同样的也不应该是纯粹没有关乎于艺术以及精神的死物。以此来总结我关于建筑艺术性的思考!
    • 1
  • hszx0929
  • 2013.06.04 18:42
    好,太好了
    • 1
  • 郭弟
  • 2013.06.04 22:27
    题目起得真操蛋!
    • 1
  • Seiya
  • 2013.10.24 16:06
    我觉得大师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去为了所谓的美观而不顾功能性的考虑,他是功能主义者吧?但我们所理解的艺术是不是有点狭隘呢?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所创造的空间,或者说出于功能需求所创造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艺术的,人们在里面可以感受到动态、变化等,使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这和艺术品带给人们的体验有契合之处
    • 1
  • 冰水行
  • 2013.06.10 23:35
    名字有点歧义啊
    • 0
  • …………
  • 2013.06.06 16:42
    建筑就像给人做衣服,因人而异,  这个人么就是雇主,条件,设计师自我修养等的综合体么
    • 0
  • leeben2013
  • 2013.06.05 08:58
    有道理,但如此强烈的摈弃所谓艺术,是不是有点武断了?个人感觉,别把建筑设计看的太高,有点偏激,请口下留情
    • 0
  • 243619391
  • 2013.06.05 00:24
    这个我不完全认同,我保留自己的意见,虽然很多时候设计师设计的东西是一厢情愿的结果,普通民众无法感受到设计师传达出来的东西。艺术化生活是人类的理想,是人类向往的一种更为符合人本性的生活方式(虽然我觉得是乌托邦),但是设计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去引导人们去追求。当然过于追求艺术化,不切实际,不追求,无法将设计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个问题就像是讨论感性与理性哪个更重要。
    • 0
  • 郭弟
  • 2013.06.04 22:25
    题目起得真操蛋!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评论 (15 articles)

    郑时龄:丑陋的建筑在诉说什么

    凡·瑞杰斯:从荷兰到中国的“密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