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今一早到公司,simon头说张老师下午要去参加一个论坛,没时间看方案。豆瓣搜了搜,是这个亚洲设计论坛:演讲罗盘: 设计与时移。沾了老师的光,没预约就进入会场了(不过好像也不用预约)。
      与会者有听过和没听过的各种“大咖”,但实话,听完之后打了6分,略失望。最大的感受是论坛名头太大,各位演讲者(陈伯康、 马岩松,邓姚莉、刘太格、Bryan Tarrant)貌似没有特别精心的准备,主讲的内容有些泛泛,不像是交流,而更像交友,有些嘉宾之前互相并不认识,这就造成了其中一个环节的生硬--上一位演讲者提问下一位嘉宾问题。我很怀疑这种提问方式,如果一个设计师对另一个设计师之前的作品不是很了解很关注,凭借一天或者十分钟的报告内容来提问,会不会过于牵强,怀疑。
       有些启发的是刘太格先生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思考,他提出的想法是希望21世纪的建筑师能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设计出值得铭记并展示时代精神的建筑,不求媲美故宫,但也值得矗立。其他思考的是对北京传统被稀释过多,逐渐丧失城市特色的失望,这并不是新的观点,这种担忧一直都在,但谁能阻止呢?这么多年各种声音来呼吁保持特色,但不该拆的还是拆,不该建的还是建,自从梁陈方案被否了之后,北京城的命运就不可避免的走上土洋混杂、大众城的命运。如今北端中轴线比较出名的建筑由国外建筑师设计居多,那么南端我倒希望有出色的国内建筑师来掌握北京城的未来走向,但我不希望是小马哥,山水城市--这种附会牵强的设计概念怎么看都像是非要给自己贴个标签的肤浅做法。扭来扭去的建筑一个就好了,远看可以,近看细部处理有些是不敢恭维的。
       之后的总结是张老师和徐甜甜来做,但怎么看都是因为大家讲的过于散乱了,想总结都总结不了,于是直接进入了问答环节,这个决定张老师做的很干脆,酷昂~~希望张老师多讲些什么的,但说的不多,呵呵,不如回去看方案了。
        ps:1.会后的甜点凑合,可以抵消公司到北二环来回120的打车钱。
               2.这次论坛的详细内容肯定会有杂志专门来介绍,我是不会买的。
               3.以后参加讲座要慎重,名头太大未必有趣。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马岩松 (1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