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乌镇模式第1张图片

       2010年5月17-21日,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主题的乌镇案例馆,揭开了神秘面纱。展馆展示了实体搭建的乌镇水阁、天人合一的保护模式、古色生香的古厅民居,以及乌镇皮影戏表演,砖雕、木雕、竹雕演示和乌镇影像图片。这是乌镇景区的“实物模型”,更是古镇保护与开发“乌镇模式”的缩影。

乌镇模式第2张图片

       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镇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这是古镇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难题。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千年古镇经历了年代更迭、延续演变,我们所看到的也就是几十年、百余年前的一个轮廓,而且这个正在动态演进之中的古镇,必然会新旧更替、百纳交织。这样的“残缺之美”如果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所以古镇保护必须要有适当的整治。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在以《乌镇对苏州的启示》为题的采访札记中,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内幕:“这老街上的石板,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邻近的地方,三钱不值两钱地收购来的老房基石和驳岸老石头。据说,这些旧石头和那些旧木料,有不少就来自我们苏州,因为在那段时间里,苏州城乡到处都在拆迁。被江苏人当垃圾一样遗弃了的东西,浙江人却都拣回来当成了宝贝……”


乌镇模式第3张图片

       经过整修,原来在老街已铺砌好的水泥路面,又重新换成了明清时代的石板路,石板的铺设完全按传统的方式,但在石板下面安排了供水及下水管道,原来架空的电力线、电话线、电视线全部实行“地埋”。沿街的铺面、老店、老宅用的都是陈年的木门木窗,木结构修好后也不是油漆一新,而是按老法桐油两度。墙面经过修整,不是断墙烂砖了,砌得牢固结实,但不是粉刷一新,白粉里渗了黑灰,力求呈现原来面貌。沿街房屋不是整排拆除,而是坏什么修什么,半座墙、一片屋顶,几扇窗门,哪儿坏了修哪儿,既不会走样,也不会出格。

乌镇模式第4张图片

       中市的应家桥,早年已经改成了水泥桥,按规划需要改回原样。历史上记载此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最好的办法是找一座形制相仿的古石拱桥来替代。老天不负有心人,就在附近农村找到一座已废弃的古桥,年代式样都差不多。于是采取古建筑保护迁建的做法,先把石桥上每块石头都编上号,拆下后到新址原样拼装起来,应家桥就成为重现的真古董。中市还有几幢20世纪80年代建的简陋楼房,被列为障碍建筑,拆除后迁建了附近农村几座大宅,填补了拆去的空地,丰富了景观。

乌镇模式第5张图片

       阮仪三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他积极倡议、具体参与并指导了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在《古城笔记》一书中,阮教授写下了自己的赞赏之语:“乌镇的修复,就着意重现茅盾笔下的古镇风情,现在你可以重温昔日的场景,时代已经不同了,但景色依旧,故人已逝,迥响仍续唱。”“乌镇的经验就是认真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

       然而,古镇风景并不只是一片老街旧屋,如果保护与开发仅止于此,可以说只是打造了一个“美丽的空壳”,因为,古镇是有灵魂的,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那些曾经的辉煌场景,那些先辈人物的故事行迹,那些与如今不一样的生活形态,那些几近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了它们,就谈不上真正的原汁原味,也构不成完整的旅游资源。于是,“旧镇志上、古诗文中有详细记载和描述的有趣东西,全要恢复起来。”“每个初到旅游公司工作的员工,第一堂课学习的是镇志。”而当那些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传统手艺、传统戏曲表演、土特产品制作、旧时生活方式等被一一挖掘、再现时,历史文化才那么可感可亲而引人入胜,静态的古镇才被真正被“激活”了。所有这些,乌镇已经做得如此出色,每位身临景区的人都会被深深吸引,陶醉其中。

乌镇模式第6张图片

乌镇模式第7张图片

乌镇模式第8张图片

       曾有专家建议将老街区的原有住户全部外迁,由场馆、商铺和工作人员取而代之,成为纯展示式景区。但更多的专家认为,应该保护古镇的“神”,也就是与“小桥,流水”并列的“人家”,缺了“人家”,也就缺少了江南古镇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富有人情味的世俗生活。于是,乌镇管委会提出了“古镇现代社区”的构想:在不破坏“形”和“神”的前提下,让古镇景区适当“现代化”。东栅景区保留了二百多户原住居民,重新铺设了排污管道,公家出资为居民家庭安装抽水马桶,还在整个街区设置现代化的消防设施。西栅景区,所有的老房子里面都装上了电信宽带,通了管道煤气和直饮水,老街中有菜场,还有现代设施的图书馆,包括星级厕所在内的社区设施。整治工程完成之后,有选择地让已外迁的居民回租原旧居。除了原住居民,很多游客也喜欢在这种古老的环境中享受休闲情趣。古镇不光是给人看的,也是可以给人住的,特别是给现代人住的,可以给所有喜欢乌镇的游客舒服地住下来。拿景区主管的话来说:乌镇不仅是一个寻梦的地方,更是寻找一种传统与未来结合的生活方式的绝佳社区。

乌镇模式第9张图片

       到这里来过的不少游客曾说起:乌镇不象别的一些古镇那样店铺林立,商业味过于浓厚。其实,景区经商属于必然选择,临街居民想开店做点生意贴补家用也情有可原,关键是“度”的把握,因为过度商业化会破坏古镇的原真氛围。为防止历史街区居民“第一步自己破墙开店,第二步转租开店,第三步满街开店”现象的出现,乌镇旅游开发公司采取了各种堵与疏的措施,包括招收老街群众到公司各个岗位工作,公司出钱对老街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对开发形成的部分商铺及游船等配套设施以低价定向分配给老街上有劳动能力的居民经营。同时,在不影响古镇风貌的前提下新建旅游商品交易区,无偿提供给老街居民设摊。这些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历史街区保护后商铺林立、千店一面的尴尬局面。

乌镇模式第10张图片

乌镇模式第11张图片

       “乌镇模式”还体现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选择上。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相应的项目股分公司,由政府相关部门注入资产作为抵押再向银行贷款,滚动推进保护工程和旅游项目开发,这样的运作机制,事实证明是成功之举。而“举全市之力办大事”的理念,特别是管理体制上由管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公司董事长,后又兼任新成立的桐乡市旅游局局长(市旅游局建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办公地点设在乌镇),进而又兼任乌镇镇党委书记,这种集行政权和经营权于一体的身份及其领导机构,具有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在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启动和前期阶段,作用尤为明显。

       而当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取得阶段性成功之后,乌镇又适时调整了管理和运作模式。探索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乌镇旅游公司与管委会、镇党委、市旅游局不再实行主要领导兼职,政府只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管理。2007年初,国内著名旅游运营商“中青旅”控股乌镇旅游景区。“乌镇,以其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原味的水乡风情成为江南文化的‘封面’,这张‘封面’在新年伊始就吊足了一个公司的胃口。中青旅控股股分有限公司公布了控股乌镇的决议公告:中青旅以现金3.55亿元入主桐乡市乌镇古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增资完成后,中青旅将持有乌镇旅游60%的股份,桐乡市乌镇古镇旅游投资公司持股40%。”(2007年1月9日《杭州日报》)对乌镇来说,这是管理和运作模式上的大“蜕变”。一个是充满魅力的旅游资源“内容商”,一个是有着遍布全国旅游服务网络的“运营商”,两者的联姻,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业内人士分析,这会给乌镇带来更多的客源优势,导入更加前沿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方式,进一步推进乌镇旅游的转型升级,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相结合的综合性国际级旅游目的地“变身”。

乌镇模式第12张图片

       2010年7月,桐乡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乌镇旅游开发建设,积极打造国际旅游区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市长领衔的“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领导小组”;撤消原“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建立“桐乡市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确定了乌镇旅游发展新的目标定位及相关措施。由此,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乌镇模式第13张图片

乌镇模式第14张图片



作者:士杰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olms699
  • 2015.09.28 05:04
    支持一下吧,确实是不错的贴子。
    • 0
  • {循环水管}
  • 2015.07.31 05:43
    真的很有用,谢谢啦!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乌镇 (9 articles)

    乌镇:从“卖美景”到“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