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作者:刘永飞 徐孝昶 许佳君

摘要:农村空心化是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滞化、弱化、退化的真实写照,是一个集空间、人口、社会层而问题交织于一体的社会事实。它有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农村社会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断裂之症。治疗这一断裂之症的良药便是进行“集聚效应”思维下的农村产业化集聚与发展,以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知识、资源集聚和回流,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重构,促进农村的和谐与发展,进而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做好准备。

关键词:断裂;重构;空心化;产业化;集聚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就成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战略的主要依据。然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开始整体性变迁,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现象。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村民自治以及乡村社会秩序维护等,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农村日益萧条,农村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出现断裂。十八大后,政府继续把“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中国21世纪迈向现代化目标的主要措施。十八大在进一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背景下,推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之一就是进行“集聚式”思维下的农村产业化建设,以农村产业的发展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知识、资源回流和集中,运用农村的“产业化”来解决“空心化”所带来的问题,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重构,进而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做好基础准备。

       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可谓卷峡浩繁,以“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的来源数据库,以“农村空心化,“空心村”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可查阅到文献636篇,这些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初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空间层面上乡村聚落空心化的土地闲置废弃、村庄建设外扩内空。张昭认为,空心化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村庄合并开发耕地、空闲宅基承包开发、旧宅基利用建新宅基、新增乡镇企业占用旧宅基四种模式可供农村空心化治理选择。程连生认为,空心化是因农户纷纷向原聚落周边拓居致使原聚落住宅空置、坍塌而逐渐形成,有偿收购废弃宅基地、抑制空间欲望膨胀、制止聚落扩张是杜绝空心化可供选择的方法。薛力认为,空心化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村庄建设与规划管理体制不协调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分异现象,整治的重点是要处理好村落间的关系,推行迁村并点的政策。刘彦随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指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管理制度缺位导致宅基地审批不严,乡村规划缺失导致村庄无序扩展以及农村建设投入缺乏导致村内环境恶化等。   

       随着农村空心化的不断演进,对空间层面的研究持续深化的同时,学者开始关注人口因素下的社会层面空心化,总体上来说,各学科领域、各学者的研究都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快速减少,资金、技术等流动性较强的要素资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或外迁而流失造成的,其本质是农村地域的整体退化。虽然学者视角不同,但都认为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是其主要路径,要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村落居民参与等具体方面入手,例如黄词捷从有计划、有步骤地回归农村视角,赵康从社会资本构建的视角,肖娥芳从城乡一体化视角[[7],岳永兵从城市经营理念视角,丁首江从金融支持的视角,苟天来从农村社会网络构建的视角[[I0],李梅华从乡镇政府角色定位视角等等,这些研究基本从“非经济性”进行农村空心化研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集中指涉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层面进行农村“空心化”将是一个崭新而有价值的课题。下文,将首先进行农村“空心化”的内在机理解析,明确其内涵及其生成过程,然后将从经验层面就农村“空心化”对村落社会发展影响进行剖析,将这种抽象的影响放置在村落社会系统中考察,使其更加具体化、感知化,最终提出应对农村“空心化”的“产业化”发展战略。


二、产业化视域下农村空心化的内在机理解析

       1.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学者在认识上主要存在两大派别:一是从地理学或建筑学角度研究聚落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进城等引发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形态;二是从农村人口外流角度研究村庄的发展生态,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的“386099”现象,农村人口数量、质量下降、年龄结构比例失调,进而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大量流失而导致乡村治理手段的匿乏以及乡村发展的困境,主要以黄词捷、肖娥芳、苟天来等为代表。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这一内涵的论述应当本着全面、宏观的意念进行,它是一个集空间、人口、社会层面于一体的社会“怪胎”,既是农村居住空间与聚落的变化过程,也是农村人口外流的过程,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等方面出现的滞化、弱化、退化现象,是农村社会整体性的衰落与凋敝。

       当然,笔者在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中发现,农村空心化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农村人口外流,而是农村产业的缺失,全观中国的空心化村庄大多是在经济发展落后,乡镇企业缺乏的地区,像农村产业发达的“苏南模式”的苏南地区、“温州模式”的浙东南地区、‘晋江模式”的福建东南地区、“东莞模式”及“顺德模式”的珠三角地区、“胶东模式”的山东青岛、烟台地区基本没有农村的空心化形态。因为这些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留住了本地的居民,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居民,产业吸引了人力、资金、技术、企业等资源,人力必然带来消费动力、需求市场、资源,进而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人口的集聚效应带来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带来人口集聚,交互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笔者从产业化的角度进行农村空心化解释,计划经济解体后,传统的村域产业、镇域产业、县域产业的衰落,新型产业又无法培育、引进、发展,导致资金、技术、知识、人力等资源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经济衰空、劳力短缺、土地荒芜、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组织效能减弱、社会关系意识淡化,进而又无法吸引外部人力、资金、技术、企业等资源的进入,最终使乡村治理、乡村发展陷入困境。

       2.农村空心化的生成过程

       (1)萌芽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解体,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村公社制度下形成的村域、镇域集体产业因土地承包、自由发展而解体,一部分则被作为村、镇集体经济继续发展,但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集体收入;同时,各级政府对待私营个体经济的态度基本是不提倡、不宣传、不支持,所以私营经济在农村基本没有发展的空间。镇也并没有培育、引进和发展新的乡镇企业,处于啃“企业老本”阶段。集体产业的解体和减少,许多农民除了农忙无事可做,再加上户籍制度的松动,人们开始外出务工,但人数不多,男性占据了绝大部分,女性几乎不外出,在家从事农业。外出的男性大多从事建筑业,离家比较近而且固定,在农忙季节都会回家进行收割。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劳动力资源不足、土地资源荒废、组织不作为等症状。

        (2)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社会日益开放,村域、镇域产业开始遭受到外部环境、外部竞争、外部政策的影响,一些村域、镇域的集体产业没能及时或无法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而倒闭、破产。1998年,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再加上强大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有些企业完成了改制度过了危机,但是许多地方却未能安全度过危机,大量企业破产。1998年前后乡镇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导致乡镇产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又造就了大量无事可做的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开始增多,一部分女性也外出,偶尔有举家外出的个案。由于外出时间较长,许多男性在农忙季节不再回家,劳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开始出现,也出现了土地闲置的现象。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开始在村的外围建造房屋,一些耕地变成宅基地。村庄的道路、饮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停留在以前的状态。村委组织也在开展工作,但积极性不是很高,村委组织成员开始出现辞职外出务工的现象。

        (3)持续阶段
       进入了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镇域、村域的集体产业彻底成为历史,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发育缓慢且数量较少,也没有能培育起一定数量的乡镇企业,产业市场无法建立起来,对外部的企业、资金、技术、知识、人力产生不了吸引力。外出的年轻女性人员持续增多,举家外出的个案增多,有的搬迁到外地城市,在城市定居。劳力资源严重不足,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一些儿童、老年人以及妇女。许多土地荒废、滥用。许多农村的道路、饮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废弃,房屋破旧、倒塌,出现许多空宅,村庄外围的建房户开始增多。村委会组织成员的更换频率加快且以老年人为主,人们对村委会的信任度降低。科技、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无法开展。

       (4)形成阶段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村域几乎没有自己的产业,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且以举家外出为主,搬迁到外地城市且定居的户数更多,村庄多是空宅。农村的道路、饮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废弃,大部分土地闲置、抛荒。最终,农村村落社区荒废,房屋破旧无人居住、土地荒芜无人经营,成为“荒废村”。


三、断裂分析:空心化对村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业余老弱群体生存压力加大

       空心化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发达的地区去务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忆012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亿多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 9%,己婚者占73. 4%,其中外出农民工己婚者达到58. 2%,但近80%的农民工是单纯劳动力转移而非家庭迁移,这种单纯劳动力迁移带来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农民工自身缺乏幸福感,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问题突出,留守妇女背负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的双重压力,再加上和丈夫长期分居两地,对婚姻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空心化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的,他们把孩子留给老人,由老年人来照顾孩子,这一方面加重了老年人家务和农业负担,使老年人不仅要做好家务、农业劳动等事务,还要照顾孩子;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多具有一种隔代偏爱的思想,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对这些孩子往往缺乏管教(有的是因为年老,根本管不了),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孩子打架斗殴、拉帮结派、偷鸡摸狗,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农村初级社会群体关系衰落,社会责任感缺失

       按照库利(Cooley)的界定,初级社会群体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在农村社会中,家庭、邻里、亲戚、家族、同辈伙伴群体都是重要的初级社会群体,在微观上,往往承担着人们社会化的任务,生理成长、心理发展、生活技能学习都依赖于它,尤其是在人们情感需要的满足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宏观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的功能,尤其是社会文化要素,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吸收、传递,并逐渐转化为行为准则,对社会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伴随着社会的流动以及农村的空心化影响,村庄的初级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以富于感情色彩为重要特征的初级关系,不仅数量日趋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下降,影响着初级社会群体微观、宏观功能的发挥,使村庄人际关系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民的社会责任感。

       就拿村庄事务来说,许多外出村民对村庄事务根本不关心,在一项关于对村里事务的态度方面的调查可以很好体现,认为“应该关注村务”的占到12. 28 %,认为“无所谓”的占到38. 81 %,认为“和自己没关系”的占到48. 91 %。因为很多空心化村庄的公路、饮水、电力、通信设施落后,垃圾场、排水、灌溉、公共娱乐设施(图书馆、体育健身体闲、老年活动室等)缺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粪便肮脏、臭沟断墙、水质污染、水渠不通等现象很普遍,房屋布置、村落规划混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村容环境,但因为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及人力、资金等综合要素,农村环境日益恶化。

       3.村级土地资源浪费

       土地资源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然而,空心化农村中许多可以耕种的土地处于一种荒芜的状态中,严重浪费了村级土地资源。笔者实际调研的柳编镇,辖30个行政村,搬迁后房屋闲置占57%。存在耕地抛荒现象有13个行政村,占43.3%。在有关抛荒现象的原因调查中,628户样本户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不种”占49.7 %‘养殖失败后闲置”占17.4%“种植效果不好”占26.5 %“其他”占6. 4% 。

       以柳编镇最典型的空心村Q村为例,截至2012年底,Q村的土地总面积约800亩(仅指村庄占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但存在耕地资源严重破坏的情况:耕地被改为宅基地约有52余亩;有一些土地被村民以宅基地的名义盖起了猪圈、鸡棚,而这些猪圈、鸡棚目前都闲置下来;很多住宅闲置,约有36家,约14亩左右;土地荒芜的约有12亩左右,土地闲置约30亩左右,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村庄土地资源的实际效用。

       4.农村经济发展困难

       人力、资金、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缺少了这些条件,农村的产业结构无法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乏力甚至趋于停滞,造成农村产业的“空洞化”,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城乡差距。以农业生产为例,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外出务工,劳动力结构的变迁影响了农业产量与效益,有学者发现,在华北平原,每增加一个劳动力外出,玉米每亩产出减少101斤,占平均产量的14%。在问卷调查中,628户村民对“您所在村庄是否有集体经济”回答中,选择“有集体经济”占到7. 2% “没有集体经济”占到81.7% “不清楚”占到11.1%。柳编镇外出务工的大多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是一些有知识、懂技术、想创业的人才精英。在资金上,柳编镇有自己的集体资金积累的村庄很少,仅有靠近镇的8个村子,占到26. 67 %。

       再拿Q村为例,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柳编集体经营不善及亏空,至今还欠镇政府十几万的债;再加上,村民的小农主义以及个
人自私自利思想,虽然Q村村民通过外出务工获得一定的个人资金收入,但是他们大都把资金用于建房或存入银行,而不愿意在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投入,不会把资金集中到一起进行集资化的经营与发展,在对628户样本户村民的资金使用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资金存入银行”占到93.5%,“愿意投入村庄经济发展”占到 3. 0%“其他”占到了3. 5%,在这3. 5%中有大量村民是投入到高利贷的发放上。村民的思维与行为都无法为村庄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甚至在科技上,许多养殖、种植等技术无法推广。

       5.农村基层自治虚置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发展的最主要形式是村民自治,是表征基层政权状态之重要标签。正如美国学者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认为,蕴含“强势民主”逻辑的自治非常有赖于公民的参与,需要个人广泛介入社区事务的对话与协商,参与决策和判断。但是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到来,农村基层自治处于一种虚置的状态。就以村委会选举为例,它是基层自治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农村的民主发展水平。在柳编镇的30个行政村中,有20个村没有进行过比较正规的村委会选举,在问卷调查的628户村民中,对于“你是否参与过村委会干部的投票选举”,有532户选择了“没有”,占到了84. 7% 。

       精英意为“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的人物”,帕累托(Pareto)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精英的无限循环过程,历史上的政治变迁都不过是新旧精英的流动而己,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平衡。在空心化农村中,这种精英的循环却处于停滞,许多村民,特别是年轻、有干劲、有想法、有知识的人才外出务工或到城市创业从商,很少有人选择在村里当干部,留在村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当然也有一些青年人,然而这些青年人很多都是一些游手好闲、不愿劳动的主,不乏有很多混入了村委组织的行列中,村委会成员整体素质下降;再加上,村里干部老龄化,没有活力和闯劲,无法建设好一个令村民满意的组织,培养不出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组织工作、组织建设无法进行。在Q村中,村委会组织成员中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不高、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不懂如何进行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先锋队伍中的党员,在Q村,共有党员46位,40岁以下的党员仅有10名,而他们大多外出务工。


四、重构总略:农村产业化发展

       1.总体设想—— “产业化”应对“空心化”

       集聚效应(combined effect),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以国际竞争领域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创立的产业集群为其理论支撑,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尤其是指产业的集聚效应,是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靠近、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或者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通过合作与互补实现更大发展内驱动力。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事实层面,在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上,首先要进行农村产业的集聚,实现农村产业化,这些产业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基础产业,也包括一些轻工业、手工业以及服务业等。其实,空心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从研究人口流动发生原因的“推一拉”理论可知,流动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首先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给予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机会;而拉力来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城市先进、发展机会多、收入符合预期,与农村落后、发展机会缺乏、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形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出的推力。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农村人力流动的方向大多是发达城市和地区,具有较多的产业,无论是工业、第三产业还是基础农业,都是吸引他们流向此处的最主要动力,因此,应对农村空心化的空间、社会、人口等层面的问题的策略己很明晰,就是进行农村的产业化发展,随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相关的企业就会不断地集聚、增多,继而壮大形成规模,其本身所具有的诱惑力、闪光度也会越来越强,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力、资金、技术及其与产业发展配套的餐饮、娱乐、运输、生活保障等服务业,它们的孕育而生不仅解决了农村空心化问题,也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三者相互促进。所以本文在“空心化”的应对上主要本着“空心化一产业化”这一逻辑过程,而在城镇化的建设上则是另一逻辑过程,即“产业化一城镇化”这一逻辑过程。


       2.具体举措—农村产业化发展

       (1)土地流转、集约,奠定农村的产业化基础   
       土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所以,土地的集中流转是实现农业集聚化、产业化用地的重要手段。空心化农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民放弃土地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形成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要通过整合、开垦、恢复等方式,对土地的数量、用地结构、用地布局、投入的资金、劳动、技术、生产资料等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宗土地投入产出比例。需要注意的是,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限定了土地流转对象的范围,只能是本村集体居民。如此规定,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亦不利于土地附加值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旦本村集体无人承包需流转的土地抑或承包人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较为欠缺,就会导致土地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进而导致发包人经济利益受损,因此,要在严格审查土地承包人承包目的以及资质的基础上,逐步放宽流转限制,让有能力、懂经营的承包者个人或集体来使用土地,此举有利于土地的保值增值,以确保农民的经济利益。

       (2)发展具有自身区位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培育农业的产业化链条   
在实现了土地的流转、集约后,就可以进行具有自身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深加工是初级农业的后向产业,起到连接初级农副产品和最终消费的中介作用。一方面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装备,提高精深加工的水平;另一方面,进行农产品的多元化加工,将初级农副产品深加工转化为营养保健、植物蛋白、体闲方便等食品或药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更好的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3)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产业化载体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主要指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强大,它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需要,而且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扮演双重角色:一是充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农产品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种籽等生产资料,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并注册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品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其科技素质;二是充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既可代表社员利益,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又可在合作社内部出台相关措施,保证其社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合同,达到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共赢的目的。因此,要努力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制度、市场融资制度、分配机制来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帮助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基础,采取农业股份制公司的经营方式,为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培养载体。

       (4)培育龙头企业,牵动农村产业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户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就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的江苏为例,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823. 2亿元,带动种植业和水产基地近5000万亩,带动农户696万户。要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努力注重引导扶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进而实现龙头企业集群效益,首先需要积极寻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其二,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免征、减征农、林、牧、副、渔项目的企业所得税。其三,优先保障龙头企业建设发展用地,鼓励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龙头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同时,要努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5)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和招商引资相结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温家宝2006年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讨会调研报告上就批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有多种途径,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是一条重要的路子”,随后新一届领导集体也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工在发达地区务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生产方式,掌握了一定技术,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和资金,他们回乡创业可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质量,有利于农村产业化发展。因此,要努力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投融资渠道,加强信贷、财政、信息、培训的支持,同时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励机制,为其提供创业动力。由于本土地缘、人缘、情缘关系,他们的回归又比单纯的招商引资成本低去甚多。虽然如此,仍不能放弃招商引资,要把其作为农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基层政府要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产业支持、环境支撑等政策,从而降低投资方的成本,吸引投资;引进投资以后,政府尽量提供满足投资方需要的公共服务,稳得住投资方。另一方面,实行多元化主体的协作招商引资,与科研院校、新闻媒体机构、中介机构、专业的招商协会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上门招商、网络招商、会展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招商引资机制,广泛利用亲属、同学、朋友各种人脉关系,最终形成“引一个,带一串,连一片”的集群招商效应。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不是惊喜,是惊吓!

  • xiaoshimu
  • 2016.09.12 16:14
    不是惊喜,是惊吓!
    • 0
  • {循环水管}
  • 2015.09.25 16:24
    • 0
  • ass833
  • 2015.05.14 17:00
    不错,说得好,大家鼓掌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