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张图片

坂茂《Aspen Art Museum》(局部),木主体建筑,2014年

建筑界一直以来有两种力量在悄然角力——石与木,两种材质在东西方数千年的建筑文明中书写着各自无可替代的历史。与之相伴的,是一个更加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古时中国大多用木造屋、西方用石,而如今却发生了反转?


=========
▲「 石质建筑,东西待遇大不同? 」


建筑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这就像都市中林立的高楼注释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一样,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当时科技与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张图片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3张图片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Saint Benedict Chapel》,木主体建筑

纵观东西方建筑史,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古代中国在造屋时多用木材,而非更加坚硬牢固的石头,而如今多用木材造屋的却是西方国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对以下两个预留观点提出质疑。

① 中国缺少筑屋的石料
② 中国人当时没有掌握石质建筑的建造方法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4张图片

隈研吾《梼原木桥博物馆》,木主体建筑,445.79㎡,2010年

其中,观点一的由来,大多源自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致平在其《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所提到的:“我国文明最早发祥地——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但是就自然因素而言,许多史料就此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5张图片

彼得·卒姆托《Swiss Sound Pavilion》,木主体建筑

首先,在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下,君王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可谓司空见惯,其建筑用材大多也是由各地汇集而来。正如《阿房宫赋》所言:“蜀山兀,阿房出。”位于陕西的宫殿竟是由四川的木材修筑而成,所以就算自然条件对建材的使用确有影响,但也绝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6张图片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7张图片

隈研吾《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木主体建筑,1962.43㎡,2000年

而第二个观点说“中国古代建筑师的用石技术不好”,这其实也非常片面。如今留存的众多石塔、石桥就是最好证明。不过就石质建筑的建造技术来说,拱券(xuàn)结构确实是古罗马建筑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它作为一种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承重及装饰作用。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拱券也衍生出了各式风格:古罗马建筑的拱券为半圆形,尖形拱券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点,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形态最为多样,有尖形、马蹄形、弓形等多种形式。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8张图片

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众所周知,石头虽然坚硬但却缺乏韧性。若用它作为建筑横梁,其跨度就会受到限制,进而使得建筑的室内空间受到极大局限。而古罗马的建筑技术之所以如此发达,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发明了高度成熟的拱券技术。有了它,石头所承受的压力就会被推向两边,以至于需要更多石柱共同受力,而这也是古罗马建筑“巨石林立”的根本原因。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9张图片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0张图片

罗马万神庙(Pantheon)

成熟的拱券技术,加之混凝土的发明,使得古罗马建筑的室内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以至于建造出了穹顶跨度宽达43.2米的万神殿。这一纪录就连在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意大利花之圣母大教堂也没能打破。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1张图片

意大利花之圣母大教堂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2张图片

意大利花之圣母大教堂内部穹顶


直到1849年,法国园丁约瑟夫·莫尼尔(Joseph Monier)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后,此前的石质造屋技术才成为历史。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从这天起,人类建筑史的崭新纪元就此开始。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3张图片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
▲「 木石之争,文化之争? 」


其实东西方古代建筑大不相同的原因,很大程度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关。曾有人说,“西方建筑史就是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 。
的确,当我们浏览西方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时便会发现,从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到古罗马的万神殿,再到中世纪的哥特教堂……它们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宗教属性。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4张图片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5张图片

雅典神庙中的神像

换句话说,西方的宗教建筑都是为“神”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不朽。所以古代西方人便用石来隐喻神与物的永恒性,就连修筑时间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譬如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建造时长竟超过600年之久。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6张图片

德国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1248-1880年

而中国却不同,在我们的历史中并不存在神权驾驭一切的时期。所以在王权至上的中国古代,哪怕是最雄伟的皇宫也是由木质建材修筑而来。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7张图片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8张图片

故宫博物院

不过,若非要从宗教方面比较,中国也保留有相当完整的石质建筑——石窟和佛塔。自佛教传入以来,它不仅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还在特定时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高度担当”——“塔”就是由“佛塔”演变而来的建筑形式。而石窟这个看起来就需要建造几百年的作品,在建造时长这一点上也与西方教堂遥相呼应了。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19张图片

龙门石窟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0张图片

敦煌莫高窟壁画(局部)


在思想方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一直深深影响着古人,这与西方人一心想要“征服世界”的世界观非常不同。而建筑恰好反映了东西方在世界观上的差异。

明代造园学家计成,早在自己的专著《园冶》中表达了对此问题的看法——“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应该和预计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适应便足够了。”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1张图片

赵州桥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2张图片

灵隐寺


而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也曾写到:“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他们均认识到在中国人眼中,人与物的寿命是不相匹配的。房屋其实与衣服、鞋子一样,用不了换一个就好。所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木材便脱颖而出。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3张图片

梁思成《鉴真纪念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生者“崇尚自然”,中国古人更希望逝者在去世后能得以永恒。所以,砖石材料也被寓以“长存”之意,而被广泛用于陵墓的建造。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4张图片

明定陵


=========
▲「 如今为何相反?」


而到现在,因欧洲各国的国情各异,它们都各自发展出了极为丰富的建筑风格:英式、北欧、地中海……花样繁多令人应接不暇。但总而言之,如今最为普遍的西方民居,还是以木质房屋最具代表性。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5张图片

挪威Knarvik社区教堂,木主体建筑

以美国为例,众所周知,其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绝大多数为中低层的木质建筑,就连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也已出现了非常多的木质房屋。印象中弱不禁风、“吹弹可破”的木板建筑,为何在这里却如此大受欢迎?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6张图片

挪威Knarvik社区教堂,木主体建筑

毋庸置疑,房屋是否坚固是所有人关心的话题。而在大家看来,作为建材,石头硬过木材,钢铁又硬过石头,所以筑屋理所当然要用最为“坚固”的材料。但你有所不知的是,“坚固”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举例来说,既然钢铁比橡胶坚硬,那轮胎为什么不用钢铁制作呢?原因在于材料的使用会更多考量环境的要求。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7张图片

美国创世纪博物馆(The Creation Museum),木主体建筑

就像如今,中国和美国房屋的最大差别在于国内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在美国,尤其加州则多为木质。原因之一即加州位于地震多发地区,木质房屋因其更大的韧性、更轻的质量在地震来临时受到的冲击会更小,即便遭遇较大灾难也不会散架。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8张图片

坂茂《Aspen Art Museum》,木主体建筑,2014年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29张图片

隈研吾《SunnyHills微热山丘甜点店》(内部),木主体建筑,175.69㎡,2013年


此外,在加州这样“永远不下雨”的地区,防电隔热也是极为重要的考量。而木材一方面是天然的绝缘体,另一方面在同等厚度的条件下,它的隔热值比其它材质高出许多。所以,木质房屋就宛如一间天然的调温室,只要设计合理便可四季如春。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30张图片

美国Kennecott矿场,木主体建筑,1911-1938年

木与石双方在近千年的建筑“斗争”中势均力敌,依靠各自的文化背景占据着半边世界。
而到如今,它们的阵营似乎已悄然倒置并相互依存。建材中的木与石从神权、君权的代表到如今成为人们按需所用之物,其间原因大约是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在建筑界,木材和石头谁说了算?第31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0 articles)


时尚芭莎艺术 (35 articles)


建筑 (13374 articles)


材料 (246 articles)


石材 (671 articles)


木材 (3110 articles)


设计案例 (1126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