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Wonderworks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张图片


王澍

中国唯一的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一个更日常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7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在成立仪式上,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提出了方向鲜明的建筑教育主张——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
2017年4月9日,“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同时,4月8日至4月10日,“重返现实——建筑教育领导者论坛及系列专题讲座”也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举办,包括多位普利兹克克奖得主在内的来自国内外位建筑界的实践者和教育者齐聚杭州,围绕建筑不断实验的可能性、多样性进行思考。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2张图片


展览现场

一个叛逆者的追问与志向
为什么要在美术学院办一个建筑系,起因来自于王澍的一系列疑问:
第一,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大建造量的中国,为什么几乎没有创造性的新建筑?
第二,放眼林林总总数量繁多的建筑活动,为什么很难发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新建筑?
第三,我们盖了那么多楼,评选了那么多大师,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

如果要继续追问下去,王澍认为,在中国近几十年建筑文化土崩瓦解、完全崩溃的时候,建筑界竟然没有质疑、没有愤怒、没有反对、没有反抗,这是为什么。而当社会和经济完全被房地产绑架和裹挟的时候,建筑师这个群体又为什么集体沉沦和堕落了。问题也许就在建筑教育上。
探寻王澍和他的建筑观点
王澍的间隔之年
1992年春,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始,仿佛遍地是钱。这是建筑师的大好时光。但就在这时,王澍却选择了退隐。他还没有想清楚做什么,就不敢做了。“我不想做很多东西来祸害这个世界”。
在《造房子》这本书的自序中,王澍对这段时间有过非常诗意的描述:“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过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3张图片


王澍在开幕式上发言

大师总保持有某种警醒。同为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日本经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时期,也提醒自己和商业性建筑保持距离,不要卷入金钱游戏。
王澍将之称为“忘却”的阶段。他和妻子逛逛西湖,喝喝茶。他看书,但不看任何与建筑有关的书。他向工匠学习,学着动手做事情,那是学校里没有教的东西。
在那段“隐匿”的日子里,王澍自觉心性被滋养。看待人、看待自然的眼光,开始发生细腻的变化。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哪一种:中国园林。
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
王澍的传统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的基本理念和审美便来自于宋代山水画和明清园林。同样是看山水画,王澍从这幅《容膝斋图》里,看出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观: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4张图片


《容膝斋图》 元/倪瓒纸本,纵74.2厘米,横35.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这个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就是自然。这是王澍建筑理念的重要基础:重返自然。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5张图片


苏州园林 - 拙政园

他无数次地去看园林,领悟到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趣——“以小见大”。一座假山,自下往上有三条互不交叉的道路,都可以到达顶端。王澍从中得出的经验是: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生。从一座假山,看到人生、世界,以小见大,这是古代文人的情趣所在,也是王澍所推崇的造园情趣。
对王澍来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世界,能让人们“在某种无目的的漫游状态中,返回一种我们已经日渐忘却的知识,使一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被贬的生活方式得以活生生地复活”。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6张图片


王澍及夫人陆文宇

剩余价值的再利用

我们要想探寻王澍的建筑观点,必须从其具体作品中寻得。最能体现王澍建筑观点的非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莫属。
他在自序中提及:“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7张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摄影/ 王轶庶

在象山校区中,王澍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而是将周围环境作为建筑规划的最大依据,从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内紧的、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规划模式。王澍在校园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建筑造型上也试图用一种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优美的造型来达成其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8张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摄影/ 王轶庶

他在《造房子》中写到:“做象山校区项目,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我以前所经历过的。比如,我觉得象山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童年的回忆。”
从2003年,他同时设计一组名为“五散房”的小建筑,于2006年初完工,其中初次试验了“瓦爿墙”和混凝土技术的结合。在 2004-2007 年间,这个试验被放大推广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建造中。而在宁波博物馆,这种试验第一次被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所接受。
“瓦爿墙”是一种宁波民间的传统建造技术,使用最多达八十几种旧砖瓦的混合砌筑墙体,技艺高超,但因不再使用而行将灭绝。经过王澍的试验,这一传统技术,在当代获得了续存的可能。
就是这些看起来“脏脏的”“旧旧的”材料语言,构成王澍的作品。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9张图片


五散房,王澍著名的“瓦爿墙”. 摄影/曾翰

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时代》杂志特别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还提到了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2006年,他把25万片旧瓦片带到威尼斯,做了一个叫“瓦园”的作品。双年展技术总负责雷纳托来检查,在“瓦园”的竹桥上走了几个来回,诚挚地告诉王澍:真是好活。他觉得那大片瓦面如同一面镜子,如同威尼斯的海水,映照着建筑、天空和树木。 “瓦园”最后如建筑师所料,如同匍匐在那里的活的躯体,这才是“营造”的本意。
很奇妙的是,在王澍的作品中,我们的身体、情绪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记忆浮现,情绪汹涌。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0张图片


《造房子》王澍 著 浦睿文化 出品 / 湖南美术出版社

就像《造房子》这本书的设计师杨林青所说,王澍的建筑作品勾起了他儿时的记忆,某些时光深处的片段灵光一现,让人感动。
不仅结构形状,他建筑所用的材料也出人意料。
夯土、竹片、瓦片,这些别人舍弃的旧材料,成了他建筑的语言。
他的作品是可以抚摸的。难怪他被称为“触感建筑师”。
“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以我们这代人的学养,多少有点勉力为之,但这种安静而需坚持不懈的事,一定要有人去做,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的。”这便是王澍的建筑世界。


从一到三十

在2003年,王澍同妻子陆文宇就一起起草了第一份“实验建筑”本科五年制大纲和教学计划,学校的一位领导见到后很是赞赏,却不免疑惑地问,“这门课,你看谁能教?”
王澍想了想说,“我觉得我可以。”
“那这一门呢?”
“我也行的。”
……
“这样不行,二十多门课,只有一个老师怎么行呢?”
可是事实上,建院之初的现实就是如此。这样的实验性建筑教学,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第二个现成的老师可以教学。王澍带着同自己一起设计象山校区的青年团队,慢慢地摸索,现在十年过去了,学院有二十三名教师,带着理想和热情,一起实践最初的愿景。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1张图片


建筑艺术学院教学场景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微信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2张图片


建筑艺术学院教学场景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微信


如果说十几年来有什么变化?我想有三点:


1、从只有一个教师可以教到有二十三个教师有能力执行这个大纲;
2、如画、材料、建构、批判,至少有四条教学线索和教师团队研究隐隐形成;
3、美术学院第一个可以作「实验」的建造实验室的建成与运行。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3张图片


展览中展示的不同土质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4张图片


建筑艺术学院学生做的“椅山”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5张图片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6张图片


王澍: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点孤独主义第17张图片


展览现场

如果要问,在这种探索中什么最难,我想,是如何不让探索的锐气被磨损,如何不让自己在现实的妥协中变质,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实验建筑当然是一种挑战正统的努力,但却是不想变成新的正统的努力!也就是为什么,我将这个展览命名为「不断实验」的原因。
——王  澍《 写在「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之前 》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0 articles)


访谈 (144 articles)


王澍 (25 articles)


普利兹克奖 (29 articles)


中国 (3349 articles)


再生材料 (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