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建筑技艺》杂志
                                                                                                                                             
1创作背景&项目概况

在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建筑设计的趋同性、千城一面越来越明显,回归乡土、回溯本源,成为了建筑师日益关注的问题。

将建筑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也是我们近期课题研究和设计的主题。在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川味”建筑,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体现四川民居的传统地域特色。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张图片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2张图片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项目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内,用地呈矩形,总用地面积17069㎡。整体工程一期包括博物馆、研究中心和文科综合楼三部分功能,博物馆、研究中心为一期建设工程,文科综合楼为二期建设工程。本次设计内容为项目一期,即博物馆和研究中心部分,用地面积8260㎡,总建筑面积4100㎡,其中博物馆3000㎡,研究中心1100㎡,在设计中考虑预留了二期建设用地。该研究中心作为我国专门研究南亚文化及宗教的机构,主要研究南亚泛喜马拉雅带国家的文化及宗教,并对其艺术品进行展示。

2建筑的“川味”

对话自然——建筑庭院共生

四川民居建筑外部临街侧常与其他民居紧贴,大多较为封闭,主要依托每户的内部庭院来创造丰富的内向环境。

以四川地区阆中古城的杜家大院为例,此民居采用串珠式四合院布局,占地超过3000㎡,建筑面积1100㎡,整个院子有大小房屋80余间,通过五进建筑、九道天井或院落串联起来,庭院是不同功能和布置转换的核心。本项目中,“庭院”也是设计的主题。我们将博物馆和研究中心分别作为单独体量进行组合,以其形态围合出庭院,各庭院间彼此独立又相互串联,与建筑内部相互渗透,营造出舒适的外部空间环境,形成与功能主体共生的绿色建筑群落。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3张图片


【阆中杜家大院院落平面图】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4张图片


【模型】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5张图片


【博物馆与研究中心院落分析】

博物馆有东、西两个核心庭院,分别被赋予不同的空间特点和风景主题,以有限的面积打造“无限”的空间。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6张图片


【东、西庭院关系】

东院为了营造出现代博物馆入口空间简洁大气的时代气息,整体塑造更偏向现代几何的造园手法。进入博物馆的路径婉转曲折,银杏树阵、火山岩片墙、形似喜马拉雅雪山的景观石以及跌水喷泉等一系列 “景点”出现得漫不经心,同时也巧妙地暗示着展厅内即将呈现的故事。镜水面及水上浮桥与博物馆首层室内空间相互穿插,步行进入博物馆的过程中,凡心的浮躁已不经意间被渐渐平复。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7张图片


【东院】

相比于东院的仪式感,西院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园林曲径通幽、步移景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美妙意境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西院传的“柔”与东院现代的“刚”对比呼应,丰富了空间的节奏与访客的体验,使整个建筑群落成为一个可藏、可游、可观、可赏、可想的景观园林区。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8张图片


【西院】

抽象的形——坡屋顶民居作为四川最古老的建筑,多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在四川福宝古镇,八字形山墙檐线飘逸、层层叠叠,老街蜿蜒起伏的形式及民居错落的山墙和屋瓦,构成了整个古镇群体的立面形象。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9张图片


【博物馆坡屋顶】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0张图片


【博物馆南立面】

建筑整体造型采用四川地区传统的坡屋顶符号,通过剪切、变形等手法对其进行现代诠释,使前后错落、长短不一的坡屋面呈现出层叠起伏的效果,形成舒展、大气、富有张力的天际轮廓。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1张图片


【博物馆与研究中心鸟瞰】

在以中式建筑居多的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绵延起伏的坡屋顶既与周边建筑环境实现了风貌上的呼应,又以其独特的抽象形态对四川民居传统坡屋顶文化符号形成了隐喻。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2张图片


【福宝古镇山墙立面】

含蓄的意——选择质朴材料立面设计亦借鉴了四川传统民居的外立面样式。

以阆中古城民居为例,其立面制式主要包含两种:较高等级民居的沿街主立面主要由青石台阶、灰色青砖墙裙、黄色木板墙及深灰色青瓦檐构成,这种形式更强调入口空间的庄重和轴向性,形成虚实相生的对比效果;

另外一种立面制式主要针对厢房或者沿街商铺,这两类空间往往对通透性有一定要求,多采用青石台阶、黄色木墙裙、黄色花格窗、白檐墙以及深灰色小青瓦的立面构成模式,形成通透轻巧的空间效果。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3张图片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4张图片


【阆中古城民居的两种立面制式】

调研发现,无论以上哪种立面制式,所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木材与桐油石灰粉面形成古朴大方的外观效果,而近看门窗花格形式变化多样,既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又实现了统一格调下的精致变化。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5张图片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6张图片


【传统民居材料的现代表达】

在喜马拉雅博物馆与研究中心的材料类型、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上,同样延续了四川传统民居用材质朴的特点,原则上尽量摒除浮华的质感与色彩。

我们将民居传统的黄色木板墙、灰色青砖、镂空花墙、小青瓦等,通过钢构件、木幕墙、火山岩墙面、金属屋面等现代材料进行重新表达,在色彩及形式构成上与传统文脉形成有效呼应。在建筑立面处理上,针对空间朝向的不同特性,采用了两种模式:博物馆主体形态庄严稳重,立面设计更倾向古城民居沿街立面虚实相生的构成手法;而面向景观庭院、对各层采光通风有更高要求的研究中心,则借鉴了古城民居落地花格木墙的通透性手法。

3博物馆展厅空间


设计展示——空间诠释的佛境藏传佛教作为喜马拉雅地区人民的重要宗教信仰,几千年来一直以它独有的文化在不断阐释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佛教的语境里,自然与人的关系简单、朴素、和谐,充满着禅学的意味。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7张图片


【雅博物馆三层精品展厅】

作为四川大学校区内具有宗教研究性质的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并未植入大量藏式符号,而是通过现代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观的表意,挖掘出藏传佛教的精神,无论是漂浮在镜水上的栈桥、隐现在草野中的石阶,还是天光倾泻的边庭、黑暗中的转经筒,通过现代建筑、人工自然、文化展品的交相辉映,共同丰润着佛教的精神文化内涵。

展线——展景内外结合,游线移步异景游园既为观展亦是设计的主旨,整个游线、展示设计均考虑与景观充分结合。

访客经过建筑与片墙围合形成的水庭进入博物馆一层,门厅前后通透,两个水庭交相辉映,内院水庭上的观音石雕是游览的景观亮点。博物馆首层主体功能为临时展区及多媒体展厅,二、三层为不同主题的固定展厅,通高明亮的边庭与之形成整体,共同串联组织起上下楼梯交通。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8张图片


【游园展线】

访客参观完首层临时展区后通过西侧L形楼梯上到二层固定展厅,并继而通过东北角楼梯上到三层参观。来到三层精品展区时,转经筒展廊主导的公共空间氛围骤变,之前参观过程中伴随的自然融入、轻松明快的感觉,瞬间被一种黑暗神秘的感官体验所取代,这种氛围上的反差营造出整个观展序列的高潮。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19张图片


【二层天桥】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20张图片


【博物馆展厅边庭交通】

室外院落同样也是展区的组成部分,入口景墙、水庭汀步以及不同景致的绿化庭院与观展游线结合,实现移步异景的效果,访客在博物馆内游览结束回到首层门厅后,可经由室外游园流线离开博物馆。连接博物馆与研究中心的天桥,不但实现了喜马拉雅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与展厅之间的便捷联系,亦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及俯瞰整个庭院的场所。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21张图片


【博物馆入口前区】



【博物馆西院入口】

来访贵宾从场地南侧贵宾专用入口进入,接待书房面朝博物馆庭院水面,拥有良好开阔的景观视野,经过通高柱廊空间进入博物馆贵宾门厅,由电梯上至各层展厅参观游览。

4高完成度的设计

为了实现建筑群平缓舒展的外观形象,3层高的博物馆将坡屋顶完成面最高点精确控制到17.471m,导致一、二层层高只能做到4.8m。

为了避免展厅内全空气系统空调占用吊顶空间布置管道对室内净高进一步的压低,暖通设计引入风管“夹皮墙”概念,所有空调风管被集中排布在加厚的3层通高展墙内,通过上下垂直走管进行侧向送风,不占用一、二层展厅吊顶空间,保证这两层展厅拥有4m左右的净高,而三层屋脊吊顶下精品展厅净高更是达到了5m。最后建成效果表明,这种“利用空间换高度”策略行之有效。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22张图片


【风管“夹皮墙”剖面示意】

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团队多次到工地现场,反复比较1:1材料挂样,研究具有粗糙质感的火山岩阳角转角处如何拼缝。甚至场地内的每棵景观树、每块景观石,设计团队也是亲自前往苗圃和市场比较挑选,以保证最优的完成效果。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23张图片


【入口景观石挑选及火山岩材料挂样】

5结   语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为发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项目规模虽小,但施工难度并不小,设计团队高度重视整个设计施工过程,每个阶段都紧密把控,最终实现了项目的高完成度。

项目信息:
业主: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建设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郑勇
设计团队:郑勇、贾伟、肖迪佳、龚良、陈艳妍
用地面积:8260㎡
总建筑面积:4100㎡
设计时间:2013
竣工时间:2016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师&作者

【 郑   勇 】

一个“川味”十足的建筑创作第24张图片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执行总建筑师,郑勇工作室主持人,四川省建筑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及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东客站、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创新基地科研综合楼、援赤道几内亚马拉博国际会议中心、埃及国家会议中心等。

        
c02159e1ae0f155964ccf4ba65cd0e21.jpg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0 articles)


《建筑技艺》杂志 (25 articles)


文化建筑 (1380 articles)


科研建筑 (95 articles)


博物馆 (692 articles)


研究中心 (39 articles)


四川 (83 articles)


青砖 (34 articles)


火山岩 (13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