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暨中国建筑学会礼拜五沙龙+米沙龙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1张图片

12月17日,每筑建文来到上海,今天将在这里举行一次特别的沙龙——中国建筑学会礼拜五沙龙,也是一次和上海本地沙龙的合作。
“沙龙”也许听起来有点洋气,但上海建筑师周维的米沙龙里倒是没有那些高不可攀鼻孔朝天的专家大师。就像周维那个安静坐落在永嘉路小院里的建筑事务所“米凹工作室”一样,米沙龙也是一个有温度且充满了人情味的小聚会。


青年建筑师和其它热爱建筑的人们在虹口区小巧的半层书店里随意地坐下,畅谈,碰撞着新的想法和思路,交流着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有趣小事,橱窗透出的橘色灯光温暖了上海12月的冬夜。


周六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便有青年男女三两成群地推开书店的玻璃门,带着好奇的神情走进来。铃铛一响,难免打断了半层书店里四下散落的交谈。书店一角挂着一张海报:一年集。

今天的沙龙同时也是为了这样一本新书举行的签售会——《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坐满了每筑建文的许多读者。这本名字很长的书其实也正像是北京站签售会一样,内里正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访谈的框架之下,畅谈着自己对于建筑设计的经验、思考、体会和感悟。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2张图片

没有晦涩的理论和枯燥的教条,所有的文字都仿佛促膝而谈,诚恳而真实。不端着,不拿着,也不故弄玄虚,就如同这一代年轻人更喜欢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世界,这样的气场将中国建筑学会礼拜五沙龙、米沙龙和《跨越的一代》连接了起来,变成了上海12月里的一次小聚会。


五位参与成书的青年建筑师从各自的城市来到这间藏在虹口老城的书店里,再加上三位特邀嘉宾,这次特别的米沙龙便在或坐或站的听众中间开始了。门外的俞泾浦在夜色中安静地流淌,屋子里充满了热切的空气。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3张图片

张宁Zhang Ning
主持人
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中国区负责人


作为主持人,张宁博士今晚全然不似那个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中国区负责人。他风趣而轻松的开场为整场活动打开了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感的气氛。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4张图片

赵敏Zhao Min《跨越的一代》新书主要作者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筑评论人

首先发言的是《跨越的一代》新书主要作者、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和建筑评论人赵敏。她告诉大家:“2007年,我写建筑评论是出于一种偶然和无奈。但当我真正步入这个领域,才发现,热热闹闹的建筑设计领域和当代中国建筑媒体之间的空隙与隔阂,中国当代建筑史少人问津,几乎是一片空白……那时35岁时的我,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是从写人物采访开始变得深入。


从与建筑前辈们的交谈,让我领会到人生需要坚守、奋不顾身、乐观以及宽容,是一次用尽全力的长跑。如今的每筑建文,是一个公益平台,汇聚中华建筑智慧,仍然是我的愿景。点点滴滴,希望记录的是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和客观的世界。”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5张图片

杨涛Yang Tao
分享嘉宾
中联筑境设计资深建筑师


接下来,来自中联筑境设计的资深建筑师杨涛以2011年为时间背景,讲述了他在北京奥雷·舍人事务所工作生活期间遇到一些人和事,以及对生活和设计的感悟,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米沙龙活动对自己的北漂生活做一次总结,算是对那段充实经历的纪念。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6张图片

周维Zhou Wei
分享嘉宾米凹工作室主持设计师/米沙龙操办人作为米凹工作室的主持设计师和本次米沙龙的操办人,周维是第三个发言的。


他讲了一个关于自己寻找开事务所的地方,以及对一条上海里弄的爱恋:2014年米凹工作室离开浦东的现代办公楼,在浦西历史悠久的永嘉路上找到了一栋被加建过的法式别墅。“我们从室内开始重新整理建筑,使之成为自己的办公室。通过对一系列尺寸差异的对比呈现,希望由工作室的搬迁,让人们理解建筑和使用者,以及建筑与城市街道的关系。”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7张图片

刘海洋Liu Haiyang
分享嘉宾华东设计总院创作所的所总助理第四位则是刘海洋,一位来自老牌国营设计院——华东设计总院创作所的所总助理。

他分享了自己全过程设计的“欢庆之云”,惊艳全场。他将2015年描述为世博会博物馆“欢庆之云”从数字化设计至数字化建造转化的一年。


他以惟妙惟肖为题,分云的构想、云的专项设计、云的加工装配三个环节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概念怎样成为一个形神兼备的建筑的过程,也为大家勾勒出一幅非线性建筑生成的流程图。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8张图片

周源Zhou Yuan
分享嘉宾建筑师/自由建筑评论人
最后一位青年建筑师是刚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周源,他这次以自由建筑评论人的身份出现。在题目《厨子,作家,建筑师》之下,他提出的更像是将前四位关于工作中种种成就感与乐趣总结起来形成的一个问题:“建筑师是艺术家吗?是诗人吗?是社会改造家吗?是工程师吗?


当我们在做一个设计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向别人解释我们建筑师到底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其实有两种事情和我们做设计非常像,一个是做饭,一个是写作。这里没有宏大叙事,我们总得回到与建筑学谦虚对视的位置上,去思考一个不变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做设计。”

米沙龙
茶歇之后还有两位米沙龙的嘉宾为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建筑理想。第一位是从事建筑竞赛平台的吴健,还有一位是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公司项目主管李振国。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9张图片

吴健Wu Jian
分享嘉宾在线建筑竞赛平台archrace管理者从事管理在线建筑竞赛平台archrace的吴建这样说道:“米沙龙让archrace第一次有机会在线下面对建筑界的朋友,所以想通过这个机会来讲述我在archrace这两年所见识的“竞赛建筑师”的这个生态圈。

在这个生态圈内没有阶级的存在和地位的差别,大家都是怀揣对设计的追求在做一件辛苦和寂寞的事情,有时候还要面对比较复杂、恶劣的竞赛环境。archrace真诚希望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来为这个圈子做些有益的事情,让每个梦想都有机会去发光发热。


作为从事与设计媒体相关工作的我,还借这个机会与大家探讨了近30年来,行业内在描述建筑和评论建筑的文字语言所产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在影响着每一个建筑师的设计思考过程?收获了大家精彩的回答。这次沙龙与赵老师的新书一样,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每一个观点的阐述和思想的碰撞都让人兴奋不已!”


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公司项目主管李振国说:“赵敏老师说起年轻时天天加班的日子,杨涛说起北京工作第一天就累到流鼻血。可见建筑师这个工作非常辛苦,大家都不怕苦还这么热情,都靠什么保持这份热情的?


我自己是依靠着给自己画个大饼来保持对建筑工作热情的,上图是我第一个自己负责的项目中最有趣的一部分,也是我给自己画的第一个大饼。每做一个案子前都会把项目构想的非常有趣,仿佛自己早已活在这个趣味的空间中,从而忘掉一切的身体上的劳累。是不是每个建筑师都是这样善于给自己做大饼的‘煎饼侠’?”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10张图片

李振国Li Zhenguo
分享嘉宾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公司项目主管


每个人不同的观点让现场观众也有些按耐不住,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变成了一场思想的狂轰滥炸。尖锐的问题在嘉宾与观众间横飞,对谈之中一招一式有若交锋,引出了无数妙语连珠的回答。米沙龙所吸引的观众大多因灵动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而来,而嘉宾们也在小小的书店里尽情释放着他们的学识与能量。终于,大家都能满意而归。


俞泾浦流淌依旧,月亮已然爬上了老里弄的尽头。上海的冬夜一如往常清冷,当大家带着一身的热气推开半层书店的玻璃门时,铃铛还是不停地响着。80后青年建筑师,还有那么多喜欢建筑的年轻人,恰如同学少年。不畏现实的寒冬凛冽,依旧怀着火热的心,大家结伴同行。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回头再看,这一夜真将应了书的标题:这就是跨越的一代。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11张图片

文  /  周源(自由建筑评论人)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 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MEI-ZHU-JIAN-WEN
新青年丨《跨越的一代》上海新书签售会第12张图片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讲座 (356 articles)


建筑讲座 (225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上海 (632 articles)


建筑资料 (3 articles)


建筑书籍 (2 articles)


建筑学院 (48 articles)


青年建筑师 (9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8 articles)


建筑学专业 (1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