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建筑,是故事的载体。在建筑师戚积军笔下的旧时本溪一中,我们甚至在网上搜不到它的影子。可能,对于我们生于70年代的一代人,白衬衫蓝裤子,还有千篇一律的排排房,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一中”老校园的怀念,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不舍。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张图片


舍的刹那,一夜看尽长安花。
闲画一中作者:戚积军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叫“一中”的中学。。。
本溪市第一中学从创建已有近75年历史,校园环境也历经了三次变迁。本溪一中2006年启用了东校区,与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主校区并行使用。86级同学回忆起90年代以前、已经消失了的中学母校建筑,闲聊勾画出一些旧事旧图,有的欢愉、有的搞笑、有的尴尬、有的伤痛...... 那些关于建筑的故事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2张图片

图1_ 建成于2006年本溪一中东校区(自绘)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3张图片

图2_ 建成于90年代初本溪一中主校区(自绘)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4张图片

图3_ 1990年以前本溪一中原貌(凭记忆自绘)

百年前的觊觎:
辽金以前,本溪地区就有挖掘煤碳记载,而铁资源开采和冶炼则始于清嘉庆年间。

清末,日本逐渐入侵东北,期间成立了本溪湖煤铁公司。1931年9月18日,没有责任心、甚至有点儿混的富二代张学良带领东北军逃进山海关,迫使东北劳苦百姓低人一等地与日本人生活。在本溪的日本人不少是普通平民。

日本侵略者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在本溪建设学校包括:小学、男中、女中。其中,男中即本溪一中前身,建成于1942年底。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5张图片

图4_ 伪满时期生活在本溪的日本人

伪满密谋: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本溪湖周边地带,一手强行掠夺,另一手进行城市建设。有老人见过日本电气工程师家里端端正正摆挂的电工证,当时日本行业管理可见一斑。日本所谓“渡海建筑家”们做了本溪湖市规划,规划范围位于现在溪湖区,所绘制规划图中指北针方向略有误差。

本溪湖位于太子河右岸,男中(前本溪一中)则位于太子河左岸。电脑合成地图显示:现今本溪城市规模远远超过了伪满时期规划。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6张图片

图5_ 伪满时期本溪湖市规划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7张图片

图6_ 伪满规划与现今本溪市合成图(红点为一中)

所谓“兴亚式”:
伪满时期,本溪湖作为满洲铁路上重要节点,前田松韵领导的满铁建筑科,陆续设计并建成了一些“兴亚式”建筑,这些满洲建筑特征如下:结合东方和西方建筑手法,平面工字型或日字型,立面试图形成帝国气势,屋顶斜坡灰瓦,围护结构多为实心砖+夹板墙等。

(实际上,这种东西合璧的设计手法在20世纪是全国盛行的,屋顶采用“中式”坡顶,下面是“西式”的功能性建筑立面,这也许和那个时代建筑材料的应用有关。)

保存至今的伪满本溪湖煤铁公司本社图,以及本溪一中原校舍都属于这种风格。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8张图片

图7_ 伪满本溪湖煤铁公司本社(建筑保存至今)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9张图片

图8_ 1990年以前本溪一中原校舍

人去楼未空:
听父辈讲,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在本溪生活的日本平民萎聚在一起,十分害怕被中国民众攻击报复。日本人逃离中国东北之后,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汗水的校园建筑完整保留下来,作为新中国中学一直沿用至1990年。初期曾取名为本溪市联合中学,1951年正式定名为本溪市第一中学。
一中校舍为工字型平面布局。校园规划结合地势的缓坡高差:校舍北翼、中翼、南翼、几阶看台、200米跑道操场从高到低错落有致。不足之处是操场长轴为东西朝向,会产生眩光。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0张图片

图9_ 1990年以前本溪一中原总平面(凭记忆自绘)

煤铁之城
本溪市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十个直辖市之一,钢铁和煤炭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市区四面环山,烟囱林立,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民间流传着这样说法:世界上只有两个城市大气污浊遮蔽,从卫星上常年观测不到,一个位于巴西,另一个就是本溪。当时觉得挺好笑,后来有了PM2.5数值统计,本溪污染状况也在不断改善。

本钢一直都是本溪市最主要企业,职工和家属总数占到本溪城市人口一半,同学多为本钢子弟。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1张图片

图10_ 80年代本溪一中周围环境(凭记忆自绘)

那些发生在建筑中的往事


独木桥:

高中三年,同学们不断承受着来自高考的压力。
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招生人数27万,录取率为5%;我们这届是小学五年制教育的最后一届,1989年高三毕业生参加高考时全国招生人数为60万左右,录取率为23%;而现在全国高考招生人数已经超过700万,录取率为75%。

一中虽然是本溪最好的高中,当时也只有60%学生能上大学。老师们总是像唐僧念紧箍咒一样念叨:高考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每听到这个比喻,就会梦想着成为长坂桥头的赵云:横枪立马眼圆睁,独退曹家百万兵。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2张图片

图11_ 本溪一中高一.一班1986年入学照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聂卫平横扫日本棋界,豪取得11连胜,围棋热也刮入一中校园。

80年代末,一副玻璃棋子和塑料棋盘都属于稀缺品,也不容易带到学校。喜好围棋的同学想出土办法:一张巴掌大的白纸画上19x19方格网,白方空心圈,黑方实心圆,提子时用橡皮将铅笔痕迹擦除,纸围棋方便可行。

有一局,两位同学棋逢对手,从课间对弈到课堂上,怕任课老师发现,假装低头看书,实际琢磨棋局,用铅笔画好后,趁老师转身板书时,隔着走道悄悄传递纸棋,几个来回之后,由于过分专注,节奏没掌握好,被当场抓了个现行。带着三分恐惧和七分不舍继续上课听讲,其中一位是班级学习成绩拔尖儿、平时最听话的同学。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3张图片

图12_ 围棋

音乐细胞:
那时一中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上课用钢琴需由四名彪形健壮的男生从办公区抬到本班教室。虽然满头银发的音乐老师耐心讲解,但黑板上五线谱对于多数同学来说仍然像看天书一样。一次,某同学在钢琴“催眠曲”作用下,下课全体起立时,依旧在座位上歪头酣睡,引得哄堂大笑。

相比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比较容易普及。费翔在1987年春晚上“冬天里的一把火”红遍大江南北,随后春末大兴安岭一场大火足足烧了近一个月,这两把火被联系在一起。

深受喜爱的校园歌曲:“一个篱笆三个桩”、“快到苹果乐园来”,成为一中 “九.一八”文艺汇演上的热门。霹雳舞迷为准备这个校园“星光大道”,课间在教室后面腾出一片空地儿,练习模仿木偶、机器人或月球漫步的舞步,辗转腾挪间引发阵阵喝彩。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4张图片

图13_ 霹雳舞

球迷轶事: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男子足球队败给联邦德国队和瑞典队,在亚洲仍属一流球队。当时校园足球基础很雄厚,同学们对足球有着粗放的热情:

临近下课,已经按耐不住兴奋,足球早已踩在脚下,铃声一响,抱起灰色旧足球冲出教室,在甬路上一个大脚,将球高高地踢向操场,尾随的多名同学一窝蜂地蹿下2米多高看台,在操场上一溜烟竞相追赶。也有同学因球场小石子没守住对手射门,导致本班输球而泪洒球场。全运会实力雄厚的辽宁足球队未能夺冠,铁杆球迷连夜乘坐绿皮火车,奔赴60多公里外沈阳参与游行示威,声讨裁判。清晨,又神情憔悴地返回并出现在课堂上。

同学利用短暂课间,飞奔到邮局购买当天《足球》报,气喘吁吁地跑回教室后,争相抢阅的情景至今难忘。前几年,赴美国旅游同行一位老太太团友,正是当年风靡一时足球报当值主编的遗孀,谈起1987年中国足球首次冲出亚洲时,这位老人显得神采奕奕。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5张图片

图14_ 足球

血色:
攻读硕士期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偶然查到一本学位论文:《辽宁省本溪市八十年代青少年犯罪调查研究》,禁不住回想起了当年一幕幕:经常有同学在校外被抢了帽子;暑假过后,有人用白绷带挎绑着被搞钯打断的手臂返回校园;外校学生曾经在晚自习后围堵在一中校门口,拉开阵势打群架,攻守双方乱作一团。

至今仍然令人震颤的一件事,虽不是青少年所为,但殃及了无辜青少年。高三时,一位同班同学遭遇灭门惨案,只有弟弟在其家人抱住歹徒的一瞬间逃脱,遇害同学就是高二春游照片正中央,手捧一束野花的女生......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6张图片

图15_ 本溪一中高二.一班1988年春游照

未曾停止过的运动:
读高中时已经改革开放多年,政治口号也发生了变化。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改成“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课本上,雷锋同志也变成雷锋叔叔,后来又成为雷锋爷爷。同学们还保留着这样口头缠:“向毛主席保证”、“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眼保健操的开始语是: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开始,闭眼......也曾经纳闷过,眼睛是自己的,为什么非得为革命保护?

在一中的三合土操场上,正步走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同学们齐声高呼,响彻整个校园,誓与美帝、苏修斗争到底。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7张图片

图16_ 1990年以前本溪一中原操场

外号:
记得班上外号几乎都是由一位外号叫宝驴的同学所起。

“裹脚”是踢球时总喜欢独自脚下盘带,不传球给队友的同学,听起来好像国脚。“憋不住”:课堂上老师提问时举手被叫起,却说:“憋不住了,想上厕所”。班上那挺“机关枪”,吐字飞快的女生,要想要打断她的一连串话语基本属于徒劳。还有:阿飞、伟哥、老鸭、菜包子、大葱、小刀、小胖......一些外号挺贴切,一些外号备受争议。

当然,不提倡同学之间互称外号,可是有个不容忽视功能----帮助记忆:大家提起毕业后二十多年未曾见面某位同学真实姓名时,大脑一片空白,当说出外号后,仿佛穿越了时空,立刻联想起该同学的音容笑貌。 后记:光阴似箭,闲聊勾画,往事如烟。1986年入学高一.一班同学还记得:以雪为令,砍剁压实积雪的飞舞旧菜刀。各班饭笼,饭盒被臭豆腐蒸汽熏淆。教室木门,小圆疖子形成教师观察孔。聚同学家,通宵达旦比拼任天堂游戏_魂斗罗。校园之外,晚自习前,抢购东北麻花+冰棍小豆。到隔壁操场上,持着光板球拍,挤占小学生们,碎砖头网的水泥乒乓球桌。上学路上,为了捷径,男生女生,都曾爬越,校园东侧围墙的豁口。......

我们高中毕业一年后,使用了近50年、不足1万平方米的原校舍拆除,原址上重新规划兴建了2.6万平方米的主校区。2006年另择新址建成规模更大、设施更完善、寄宿制的东校区,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办学条件今非昔比,但各届学生对一中母校的真切情怀,照旧。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8张图片

作者戚积军,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清学建筑事务所主持人,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生于70年代,乐于描绘建筑和它们背后的风花雪月。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 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戚积军│一座消失的老建筑和它那挥不去的往事第19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400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古老建筑 (6 articles)


建筑师 (856 articles)


戚积军 (5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8 articles)


建筑设计师 (118 articles)


校园 (56 articles)


校园建筑 (1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