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作者:代改珍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全面部署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建设目标在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营造、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各个方面构建了新时代美好乡村的光辉蓝图。

       《决定》把“乡风美”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三大重点之一,体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乡村生活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尊重,以及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贵的探索。


一、传统乡村生活方式解读——故乡与家园

       费孝通先生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村落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基本空间和组织形式。村落既是指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此外还是指一种制度性的人群组织类型。

       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可以用“乡土性”来概括,既概括了农耕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又表达了世代聚居形成的亲属化和地域亲情化,从而进一步涵盖了其风俗礼仪、日常交流、管理法规等方方面面。“乡村”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是成千上万已经城镇化的人们挥之不去的关于故乡、关于家园的记忆。

       那么,什么是乡村,什么样的乡村算是美好的?什么样的乡村生活是值得保留又让人向往的?经过调查与访谈,大多数人心中“画里乡村•梦里老家”的经典图景展现出来:

保持乡土性,构建“文明和谐乡风美”第1张图片

二、八大重点,保持乡村乡土性

       对于老百姓已经传承下来的乡村生活方式,在美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发展中实现继承,避免出现文化的断裂和社会心理震荡,保持乡村社会的“乡土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从空间设计、公共服务、生产方式、节日习俗、公共记忆等方面,加大规划工作力度,保持乡村生活的泥土气息、熟悉感、亲情化和对于“根”的情感。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村落选址和建设要接近田园、融入大地
       村落的选址和建设密度要按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充分考虑与山水田园的紧密度,要延续“融入大地”的村落建造理念,避免出现粗暴的、刚性的、生冷的空间。

        2、创造各类公共空间,引导自由交流
        要保留和创造尽量多的、大小各异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室内、室外皆宜,保留可以呼吸的泥土地作为公共休憩空间,要有大树、大石等作为群体共同生活的记忆,引导人们继续保持开放、互融的群体生活态度。

       3、多用农作物造景,保持村落的家园感
       村落的景观配套要采用当地植物品种,尤其要大胆尝试多用农耕作物造景。景观的尺度要符合人体科学,景观的维护成本要低,要让人可以亲近,熟悉的环境让人具有安全感,降低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震荡。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熟人社区”
       只要家里有人,村里的大门在白天是不会关闭的,时刻等待着有客人来,未关闭的门,体现的是一种开放、不设防的友好态度,因为共同居住在这个社区里面的人都是世代聚居、朝夕相处的乡亲。这在乡村里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在今天的作为“他者”的“我们”看来,是多么可贵的让人尊重的习惯。我们期待着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构建不破坏这种信任和开放性的新农村。

       5、发展社区共同的生产方式,形成基于共同劳作模式之上的小区域文化
       鼓励自由创业、择业,但要特别关注那些不便于外出从业的老人、妇女及其他无业群体,在社区内形成共同的生产形式。基于共同的劳作模式,人们互相交流、互帮互助,既解决就业、生活富裕问题,又成为维系社区关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面对目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幼妇孺的情况,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大力发展手工业, 集体组织、个体劳动、合作社销售,既形成了特色的富民产业, 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6、尊重民俗传统,重视“礼治”的现代价值
       发扬传统的孝道、尊师重教、家和万事兴等优秀的为人处世之道,提升乡村内部的“礼治”作用,并健全各类村规民约,建立科学合理的村民自治机制,鼓励符合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正能量精神的发展。

       7、鼓励传统节日、民俗仪礼的适度复兴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系统,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重要节点,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新农村的建设要鼓励传统节日以及其他民俗文化的复兴,比如出生礼、成年礼、婚礼等人生仪礼像文化粘合剂一样,将一个区域内的群体紧密联系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新乡村的建设要看重这些传统文化的作用,尤其是地方上独有的小节日、小传统。同时,鼓励人们根据习惯和兴趣爱好,组建各类社群组织,既加强社区内的联系,又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8、每村建设一个村史馆,突出文化特色,强化村落的历史延续性
       每个中心村都要规划建设一个村史馆,保护其历史、民俗,以文字、多媒体、实物等形式展览展示,并将这种村落小历史的文化特征表现在村落建筑、景观、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提高村民的自我意识和区域的历史记忆,延续文化空间的自然生长,保持村落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保持乡土性,构建“文明和谐乡风美”第2张图片

三、三大举措,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农村

       1、重视软件,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洁净、便利、安全、有保障的现代乡村。

       新农村在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村容整治、卫生防疫、安全防灾、垃圾处理等各个方面的硬件建设上要达标,同时,又要建立完善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洁净、便利、安全的现代乡村。

       2、深挖特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
       生活富裕是构建和谐美好乡村的一个重要保障。要根据地方实际,深挖当地特色资源,积极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养殖、旅游、林业、手工业等特色产业,科学构建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发展方式,促进老百姓就业、兴业,实现生活富裕。

       3、依法治村,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制
       依据相关法律,建立健全村庄现代管理体系,形成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依法保障农民相关权益。
        

四、以“民”为主体,推动美好乡村规划工作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个体化时代,人的意识和发展越来越突显,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人本身。比如,我们对于“民俗”的关注已经从对静态的、器物式的“俗”的关注转变为对“民”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强调“民”的主体性,强调“民”在创造并运用“俗”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美好乡村的建设,实质上是在新的时代构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更加发达的乡民生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民众生活世界的变迁与重构绝不能仅以外部力量来强制干预,而应该以民为主体,通过物质与文化的互相协调,实现科学顺利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美好乡村的规划中,我们必须将村民作为主体,而不是对象。

       首先,规划必须让村民全程参与。规划的调研工作要走到家家户户,充分征求村民的建议,倾听他们的诉求,规划成果要公开、公示,征求村民的意见,在村民签字之后才能实施。其次,美好乡村的规划应该有民俗学者参与。民俗学者有一种独特的对于民众生活的关怀,基于这种关怀,会提出更加符合民众生活发展的建设意见,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迁软着陆,让乡民尽快地适应变迁后的生活,以更好地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民俗学者这样一个群体,会为规划强化一种必须但常被忽略的视角。

       由村民参与,通过乡村田园环境的营造,充满亲情氛围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村落共同体公共生产方式的构建,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村民自治与村庄政治文明的落实,保留中国式乡村的乡土性,能够更好的促进安徽省美好乡村的建设,实现“文明和谐乡村美”。


文章来源:华汉旅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乡村建设 (11 articles)

三个村庄的“乡建”探索


传统村落 (21 articles)

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 共2555村落受保护

现代入侵:警惕传统村落遭受建设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