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1张图片
出生地:中国 湖南常德
本科院校:本科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
研究生院校:法国南锡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研二在读)
实践经历:2007 校文艺汇演舞台设计
2007 学生作业被校选送参与艺晶杯全国建筑学生作业竞赛
                      2008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水彩实习
                      2008 组织观看中国本世纪首次日全食(于新疆哈密)
            2009 北京认知实习
                     2009-2010 法国南锡建筑学院交流学习
                     2010 Max-Bill专题展览布展设计(于ENSAN
                     2010 深圳孟建民城市建筑研究所实习
                    2011 湖南邵阳某乡村别墅设计(设计项目)
                    2012 学校开放日活动中参与夯土建造
                    2012-2013 Beaudouin-Husson Architect实习

获得奖项:
  
湖南大学校一等奖学金
            湖南大学SIT项目获省三等奖
            长沙天马山风景区设计竞赛优胜奖
            作品集收录于《CA’ASI中国新锐建筑》

作品集:

(一)艺术学校设计--2010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2张图片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3张图片

这是我来法国交流学习期间的一个设计作业。基地选在了南锡的一个小山坡上,第一次去看基地的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学校,所以我选择了学生比较惯用的交通方式,下了公交,再走几步路就来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阶梯面前,两边由住宅夹道,并且基本都带私人花园,于是开始沿着阶梯慢慢往上爬,中途歇脚时,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城市已经悄然舒展在眼前,心中一阵惊喜,然后继续往前走,结束了阶梯还得再转两道弯才能来到基地,这期间,由于房子的遮挡,刚才城市的视野已经在记忆里渐渐淡出,直至来到了基地所在的公园,远处的城市才又一次由远到近的渐渐清晰起来,直至豁然开朗,我被这种人与城市的关系的节奏变化(身后-无知、转身-惊喜、遮挡-遗忘、再现-豁达)所深深吸引,并把这种感觉延续到了设计中,用我的房子来续写这首未终曲。
具体落实到设计上时,我利用了两个L形的体量以及路径的组织使得原本极其开阔的视野再一次随着接近学校的过程慢慢消失,并在学校的核心空间处再次的开放向城市,使得基地(外部)的“核心”与学校(内部)的核心在此相遇、重叠。

(二)住宅设计--2011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4张图片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5张图片


住宅设计,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之一了, “住”的行为丰富而多变,很考验设计者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它也是建筑设计类型中的最初级以及最终极的课题;在我看来,住宅设计中对于公与私、外与内、日与夜、动与静等这些基本关系的推敲往往映射了一些更广义更普遍的道理。
在设计的初期,我一如既往不自觉地首先被基地上的自然因素所吸引。基地位于某一个长条形街区的南端,此街区的形式在法国随处可见,即沿街是房子,中间围合出私人后花园或中央公共花园。因此,从基地上,可以纵观整个地块的内花园。而在基地的南边的马路对面,则是一片较为开阔的绿地。于是我第一个反应便是。为什么不让这一内一外的绿色串通一气呢?这种“憋气”的传统模式也该乐意在恰当的时候“透透气”吧!

于是,自然而然地我将房子摆在了两侧,中间留出了公共空间,让前后的绿意能由此相联。这样一来,中间的视野变得尤其开阔舒畅。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一“高潮性”的场景,如果第一眼就让人看尽,那就太经不起寻味、太遗憾了,因此,我又在体量较长的一侧断开了一个缺口,勾出了一条较为曲折的路线,并伴之以“起-承-转-合”的节奏来安排一些节点性的场景(有时候觉得建筑师其实跟导演很像),而之前的最核心的场景便放在了“转”这一高潮性的节点处,其实,这中间也提供了一种先进入大的公共空间,再进入小的公共空间,再回到自己家的序列,使得人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同时,也是一种对回家的心情的调整。这个大的关系定下来之后,还必须照顾到每一个不同位置,不同条件的住户,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得每一户都能最大化地享用其周边的优势资源,同时保证其私密性不受打扰。如果说前面部分的努力更多地是为了营造一种好的公共生活,那么后者就是为了切实地让每家每户都能生活的舒舒服服,开开心心。

(三)图书馆设计--2012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6张图片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7张图片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8张图片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9张图片

这次设计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什么是最理想的图书馆形式?”的探讨,既要从语言上定义,还要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模型来表达。虽然这是个相当抽象的过程,让人难以捉摸,但却使我们对很多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东西有了更深的认识。
想象我们平时在图书馆里的经历,最特别的地方大概在于他不仅是个物理性的空间,还是一个能让我们进入书里面的虚拟世界的场所,在这里,我们会找到通往许多不同世界的入口,那么,一种什么样的阅读空间能帮助我们更容易地投入到另一片天地呢?
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里的核心空间,无疑至关重要,然而,我却以为,真正重要的不仅是让我们坐下来的地方,更是我们从找到书到坐下来这个过程,身心经历的一种从动到定、闹到静、实到虚、有限到无限的微妙的变化。
因而在最后的设计中,我做出了两个性格很不相同的盒子,一个很简单稳重,一个很丰富灵动,各自暗喻了书外面的世界,和书里面的世界,并用一些悬在两者之间的桥梁把他们联系起来,而中间的这个过渡区域更像是一片凭空出现的竹林,我们在空中的穿越将是一种惊喜而又美妙的体验,就这样,我们在穿过这些桥梁的同时,心绪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坐下,不觉意间便溜到了另一个世界。

(四)设计之城--2013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10张图片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11张图片

海外专场(法国)--彭蓉第12张图片

“设计之城”里有学校、工作坊、博物馆、住宅、餐厅等等,基本上自成一个微型城市,学生和工人们生活在一起,让理论与实践能更加融合,这也是题目的意图所在。
然而不同于以往的城市规划或设计的步骤,老师最开始并没要求我们去规划布局这些房子,而让我们先去岛上画画,不仅画看到的,更是画想到的,想象她在被开发前的美丽风景,他说,我们不做房子,我们做风景,做花园,然后我们在把房子放入这个大花园里,我们要生活在花园里,而不是“城市”里。先有风景,再有房子,这本来就是人类建筑的顺序不是吗?

这次设计过程还使我对城市的密度,复合度,连续性等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可以说,我们学到的并不是成体系的规划上的知识,而是如何向大自然、向生活本身吸取灵感,如何在大量的设计工作中,由始至终地遵循着一个简单而又美好的念想,并最终落实到设计上,兑现我们的理想。

留学总结

为什么选择法国?
是一种机缘,也是一种注定 第一次来法国游学得益于学校刚签订不久的一个交流项目,于是在大四的那年争取到了本年级唯一的名额,来到了法国南锡国立高等建筑学院。交流的这一年过得短暂而又漫长,刚开始语言的不适,学习方式和节奏的转变曾带来很大的压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慢慢能体会、理解以及认同、受益于这边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其中尤其要感谢我们的设计课老师--Laurant Beaudouin。他的思想和作品从那以后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也正是这次交流学习的经验让我坚定了本科毕业后再次回到这里继续学习的信念。
其实,早在有交流项目之前就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开始关注法国,并开始学习法语,也梦想着有一天一定要来到这片艺术的热土上生活一段时间,享受艺术的熏陶。我一直相信艺术的范畴是很广的,艺术领域里的各种方式各种“语言”都是相通的,建筑在这里面,应该算是一种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生活的艺术。
建筑与时间
每一个建筑不仅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也创造了一段独特的时间。作为他的使用者,我们的某几分钟,或者某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年因为他而承载了不一样的忆味。而面对大自然,一个建筑一旦建成,他存在的时间可能比创造他的我们的生命还长,用他的一生经历阳光雨露,迎送人来人往,经受时间的考验,
就像历史中留下来的经典建筑一样。那么一个如此长而厚重的生命,是否也应该关注大自然中同样恒久的东西?比如阳光,时间,重力,以及人性本质的东西。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或许不会再在时代的某些潮流面前显得恐慌或者盲从,只要我们始终关注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最基本的元素,而不是一些短暂停留看似光鲜的噱头,我们的建筑也终将在时间的洗礼后显露出他的价值,唤起生命的共鸣。
建筑与空间
建筑与空间的关系一直是建筑里最基本的问题。但这里主要想提的,是在这个时代的这片土地上,许多建筑师都不禁要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要是放在古代,估计也不会成为一个问题,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大量引进西学,同时又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少认识和反思的时代,才产生了这种尴尬和无奈。在听过一些当代的艺术家或者建筑师对这个话题的一些谈论后,我倾向于这样的态度,我们可以去探讨他,但也不必太在意这种比较本身是否透露着一种立场的不安,这个问题确实或多或少的存在以及影响着我们,但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或许不在别处,就在本身。他不是一个很具体的可以自上而下的,通过分析、总结、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反而更像一个自下而上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都更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且在当下的实践中理解、调整和内化,那么,我相信一个具备如此修养的建筑师,自然会做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当代建筑。
建筑与我
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爱上了艺术,爱上了建筑。或许我的生命并不长久也并不伟大,但我任然感受到这份爱的伟大。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们会谈论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我想做一栋建筑,她能让人感动的流泪!”。我相信建筑师的每一处悉心照顾,都将在他的作品上有所体现,并最终传达给使用者。这份“爱”可以不喧哗,但却会很温暖,像阳光,像空气。在我的建筑作品里,总会有意无意地对关注建筑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一种特殊的关注。目前我最喜爱的建筑师,像Siza,刘家琨,以及那些留下了中国园林的文人或者匠人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zhuhefeng45
  • 2013.06.20 20:56
    留学真的好难,出去不容易,出去后坚持下来更不容易,哎,我现在的作品太次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作品集
    • 2
  • 三草木文
  • 2013.06.20 18:10
    哇。美女哎!
    • 1
  • 妹岛000
  • 2017.03.24 20:07
    说实话,作品集太糟糕了
    • 1
  • 6676516thm
  • 2014.06.06 09:26
    还不错,小清新。
    • 0
  • 一路青格
  • 2014.06.01 10:57
    设计有灰度感,清新突出重点,学习榜样
    • 0
  • imdury
  • 2014.04.21 18:30
    向他们学习
    • 0
  • 1236
  • 2014.04.07 09:56
    建筑 我还差很多很多   虽然距离那么遥远  但是我也不会停下步伐
    • 0
  • 李薇微
  • 2014.02.21 14:52
    既然看了,顶一个吧,好帖子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海外专场 (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