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世界
摘要
在瑞士被看作当代建筑思想中心之一的今天,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作品当属其中的主要成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纯净形式美及其表现出来精到的材料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建筑最终散发出来的空间影像超乎寻常的掌控。卒姆托说。他希望创造一种具有灵魂的空间,一种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并且对世上常规人造物进行抵制的空间。对他而言,材料本身的语汇比它的外在形式更加重要,因为只有简明与纯净的建筑才会吸引我们将之作为舒适的生活居住对象。 1998年,彼得·卒姆托继安藤忠雄以及J·莱维斯卡成为第三届嘉士伯建筑奖的得主。作为评委与ArchitectureReview杂志主编的彼得·戴维对卒姆托曾有这样的评价:“他是我们时代的传教士,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魔幻与诗意。” 卒姆托的作品不多,但都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他像一位炼金术士,设计的过程是关于存在、感知和沉思的探索,是现实中感受到的魅力的提炼,超越日常生活的庸俗。他的作品都运用基本的形体,关注对空间的感知、材料的特性及材料之间和谐配置。他认为建筑无论大小都要让人感到亲切,感到尊严和自由,让人乐于使用。 卒姆托让我们想到了勒·柯布西耶,他系统地对通常我们所接受的理论进行质疑,并用他自身的经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每一个挑战目标前进。他将永恒的价值作为其创造性尝试的最终目的,可能也恰恰是因此,才使得他每一次总是能够通过我们所熟知的,生活行为一部分的影像来打动我们。在乌尔罗马考古学遗址保护所中,他采用威尼斯人半透明卷帘的原理为我们创造出魔幻的空间效果;在圣恩特·贝纳迪克礼拜堂,他采用被低估的木墙面板的诗意地打动我们;在海尔登斯顿的个人工作室,他通过强化木材建筑与金属家具之间的对比来阐释两种材料的特质。在老人住宅的设计中,他自信地引入贯穿两层的窗户作为主题;而在沃尔斯的温泉浴场中,他重新发展了我们所熟知的罗马或者土耳其浴室的洗浴体验。在这里,卒姆托呈现出一种对文化社会正在丢失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永恒价值条件下,盲目求新求异所带来的负罪感。 尤哈里·帕拉斯马在其所着的《感官性极少主义》中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建筑舞台在整体上被造型的狂热所统治。这样就使得建筑偏离了实体和象征的本质,而使房子成为纯粹的视觉产品。公共产业也使得建筑变得自恋并偏离了自己根本的社会任务。或许,正如卒姆托本人所言:“这究竟是为什幺呢?我常常疑惑,这虽有困难却是显而易见的设计方法就这幺少的人去尝试?为什幺我们对产生建筑的基本要素:材料、结构、构造、承重与自承重、地面与天空及理应成为空间的空间;经过谨慎细致处理的空间的围合墙体、材料、凹度、空旷、光、空气、气味、感受力与共鸣如此没有自信?”<'2> 我相信卒姆托的作品会给我们很多息示,尤其是对我国且前日益扩张的城市建设和普遍存在的复制与拼凑建筑创作是一种抵抗。他的建筑所呈现的也正是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浮华、快速制造的“视网膜”建筑的岁月里所缺失的、所应寻找的另一种品质。